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在古琴身上體現得幾近圓融,那悠揚音律散發在每一個華夏兒女心中,使得喧嚣瑣碎的日常生活裡領悟幾分古典韻味。
而今天才知道,我們向來性格豪邁、利落直爽的小珂骨子裡居然也藏有铮铮俠骨柔情,還是個古琴愛好者。
她聽說戶部山古巷隐處藏着一位神秘居客,每天悠揚的琴聲和對傳統美學的超高品味,吸引着山水彭城各路俠客登門造訪,更是一瞬間來了興緻,趕緊拉着我們一探究竟。
古巷隐處的淺草雲煙、山石樓台使得六工坊琴房更添幾分古樸雅韻,虛掩的木欄圍起一個小小院落,弄琴、作畫、談笑、品茶,飽含詩意的處世哲學,在鬧市中靜靜開花。
迷失在院牆邊的竹葉間,穿過門楣步入雅室,一聲缽響處,餘音清脆,順着耳畔的陣陣琴聲步向二樓,更是另一處細到骨子裡的風雅世界,疊石木雕、書畫人文,在有限的空間内精妙平衡,禅意清遠。
這個身穿一習禅服、戴眼鏡的先生名喚陳甲丁,這會隻見他穿梭在各個琴友身旁指導技藝,見有人到訪,便熱情地招呼着。
陳老師剛在今年5月被徐州市鼓樓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評為《諸城派古法斫琴》代表性傳承人,最初因為他的一手斫琴好手藝,在徐州古琴圈裡為人所知。
在這個城市裡,目前既精于琴律、又善教琴者更是難求。
談起陳老師對古琴的緣分,他便樂呵呵地笑了起來。
聽他講自小便随了祖父修習毛筆字,祖父常說“古琴譜須得毛筆謄抄才最有韻味”。
沉睡的字符在落筆刹那蘇醒,一篇篇謄寫的神秘減字琴譜日夜挑逗年幼的小童,聽着曼妙的字符在古琴上遊走,時而低沉空幽扣動心弦,時而輕脆歡快飄飄然能觸到天上的星星,小童豁然開朗,原來這些字符不是用來寫的,須得琴來雕琢。
指尖與琴弦觸碰的一瞬,琴弦融入心弦,心弦融入自然萬物,娛己修身,于人養性,由此陳老師便找到了畢生所求。
這一聲聲低沉幽婉的琴音,悄然闖進他的生命,在親手制作的古琴上揮就一曲,琴音便有了與生命情緒同弦共振的意義。
我們帶着好奇的心态翻開一紙“良宵引”,的确,光看到上面的“天文字體”就讓我等犯難,心裡默默打起了退堂鼓。
而細心的陳老師仿若看穿,對我們說到:“這種簡譜它其實就是一種文字,實際上是種合體字,每一個字都有它自身代表的意思”。
說罷引導我們端坐在琴位上,讓我們自己先用手試着去觸彈琴弦,用心沉靜下來感受音律所帶來的力量。
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當指尖撥弦的一刹那,恍若穿梭時空,任憑四周嘈雜卻心神專注,腦海放空、佛風奏曲。
作為初學小白的我們,無顧指法對錯,完全享受在當下琴瑟和鳴的氛圍中,很快便進入了狀态。
老師說道,衆多的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為隻有在這種心境裡,才能充分地表達好“境由心造”的真髓。
随着逐漸步入的狀态,開始學習基本指法,可讓我這個常常對着電腦打字的“鍵盤手”犯了難,僵硬十指在琴弦上緊張到無從落錯。
這時,陳老師哼了一段簡單的曲子,跟着他的音調熟悉弦音,不一會,我們一行人在他手把手地指導下逐漸“步入佳境”,每一個人都沉浸在屬于自己的旋律中。
在陳老師看來,彈奏古琴并沒有刻闆的約束,沉靜下來、聽從内心的節奏,便是有了最好的琴聲。
在他傳授的過程中,會根據每個人自身不同特點進行指導,用獨到的方式在學琴和玩兒的狀态中把琴學好。
有時課堂上嚴謹又随和,有趣又可愛,講技法,也談曆史文化,興緻來了,便還天文地理的延伸開去,和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能聊成一片,仿佛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後來我問道,對于零基礎的初學者想學成大概需要多久,老師說若從技術層面上,任何一個人通過訓練都能夠達到,最主要的還是你所想表達或是想要追求的東西,每天隻要堅持抽出3小時去練琴,半年就ok啦!
聽完這話,讓一旁我等興緻勃勃的人有了立刻想要報名學習的沖動。
而在教學之外,陳老師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僅僅是想要通過這些,讓更多的人喜歡上古琴,慢慢的便會自然而然去找琴以外的東西。
用自己的初心,一直把它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隻有上手感受,才會有不同的感悟。
在琴聲中邂逅自己的淡泊,治愈内心的浮躁,修煉自己的氣節,陶冶情操,亦可沉浸在青煙淡彩中,尋回平靜内心。
琴友們閑來無事喜愛去六工坊,學習古琴、交流雅聚,都有了更大的空間,或寫字畫畫,或弄琴烹茶,靜動怡然,相得益彰。
此時的六工坊,沒有師生,隻有心意相通的摯友,原來心之所住,處處皆是陶翁筆下的南山。
“撫琴聽者知音客”,怎能少了清茶以藉心?
溫水洗淨浮沉,待陳老師沏好一盞茶湯,端坐,凝神,深呼吸,飄渺中捕捉茶香,啜一口,身心在茶的清香中蕩滌,慢品慢嘗,整個人便浸潤在自然中,體會幾片葉子帶來的美妙,在談笑中伴随着琴聲,感覺是一場與自然萬物的和解。
人生何處不清歡?有時一張琴,兩阕詞,幾壺清茶便能賞心樂事。
書畫本同源。
陳老師畫的竹,竹葉蓁蓁卻生得輕巧,好似風輕輕一吹便能使其蕭蕭抖動起來,執筆在紙上落下一竹節,鋒利之處皆是竹的铿锵傲骨。
老師說:“畫者必知書,明八法而通六法,乃筆勢筆趣之轉”。
說話間,一片片錯落有緻的竹葉呈現在眼前,畫面跌宕生姿,層次感極強,眼前的竹不僅有血有肉,更被賦予了靈魂,悠悠君子的淡然,又隐隐有清風徐徐行于林間。
這讓好久沒拿毛筆的我們躍躍欲試,在陳老師的輔導下,想臨摹一朵蘭花。
老師說一個人的畫需要有“力”,這個力當然不是蠻力,而是下筆時凝神聚氣,掌握運筆技巧後,夥伴畫的蘭花首秀堪稱完美。
風雅是與自然溝通的媒介,置身于六工坊就如同将自己托付給自然,那是精神的洗滌與升華,每一個問題都是靈魂層次的拷問,每一幅畫都是本我與自然的交流與融合,無關附庸。
這些筆墨精良的書法、濃淡相宜的繪畫,以東方特有的行為方式,在六工坊為生活注入了豐富的内涵。
在超塵拔俗的環境裡,古琴的身影,更像一位隐逸的智者,飽學的長者,和待人親和的尊者。
它的聲響絲毫沒有冷落江湖的情緒,七弦之鳴,幽而亮,宏而遠,并且充滿了氣度與莊嚴。
當然,中國古琴的魅力,遠不止這一些;而徐州“渡琴人”的使命,也将傳承未來。
六工坊簡介
△ 《古琴 今生》專題節目
六工坊古琴成立于2000年,是以推廣古琴文化,國學文化為主的文化培訓機構,除古琴傳習外,還涉及琴棋書畫、詩酒花茶、木藝手作,古董品鑒修複等諸多領域,并且旗下有貴州與廣州分社,在國内與廣陵派琴家李家安,及貴州古琴學會等皆有良好合作,擁有業内優質資源。六工坊文化緻力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将美好傳遞給更多人,希望與志同道合者在這方世界觀山水、見天地、歸初心。
坊主為陳甲丁,徐州鼓樓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諸城派古法斫琴》代表性傳承人,緻力于普及古琴文化與斫琴技藝。每年也針對來自海外孔子學院的外國留學生進行古琴培訓。所教授的衆多學生在結業後均取得十級證書,成為了古琴文化的傳播者!
·2016年于徐州市博物館報告廳舉辦《徐州書齋音樂會》。
·2019年于貴州舉辦《萬峰流水 大音希聲》古琴音樂會專場直播 破7.8萬點擊率。
·2019年10月六工坊與貴州古琴學會副會長洪波先生聯袂在民族師範學院舉辦《秋思聽琴》 古琴音樂會。
·2019年12月12日于徐州聖旨博物館舉辦《指尖可觸摸的藝術》古琴文化展。
·2020年在徐州舉辦《木蘭花慢彭城懷古》中國名家新年古琴音樂會,六工坊邀請到李家安,洪波,覃斌等古琴名家進行同台演出,創下15萬人在線直播的收視記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