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實驗是高中生物的一個重要模塊,實驗設計與分析更是同學們的頭疼題目,今天小編就給同學們貼心彙總了高中生物7個重要實驗,幫助同學們進行實驗的預習與複習,喜歡的同學們不要忘記分享給自己的小夥伴哦"
實驗一、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DNA綠色,RNA紅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實驗結果: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實驗二、物質鑒定
實驗原理:
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澱
脂肪 蘇丹III橘黃色
脂肪 蘇丹IV紅色
蛋白質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實驗步驟:
實驗三、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實驗材料:新鮮藓類葉、黑藻葉或菠菜葉,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實驗原理:葉綠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球形或橢球形。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後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成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知識概要:取材、制片、低倍觀察、高倍觀察
考點提示:
(1)為什麼可直接取用藓類的小葉,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葉?
因為藓類的小葉很薄,隻有一層細胞組成,而菠菜葉由很多層細胞構成。
(2)取用菠菜葉的下表皮時,為何要稍帶些葉肉?
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一般不含葉綠體,而葉肉細胞含較多的葉綠體。
(3)怎樣加快黑藻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最适溫度是多少?
進行光照、提高水溫、切傷部分葉片;25℃左右。
(4)對黑藻什麼部位的細胞觀察,所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現象最明顯?
葉脈附近的細胞。
(5)若視野中某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在裝片中該細胞的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仍為順時針。
(6)是否一般細胞的細胞質不流動,隻有黑藻等少數植物的細胞質才流動?
否,活細胞的細胞質都是流動的。
(7)若觀察植物根毛細胞細胞質的流動,則對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應如何調節?
視野應适當調暗一些,可用反光鏡的平面鏡來采光或縮小光圈。
(8)在強光照射下,葉綠體的向光面有何變化?
葉綠體的受光面積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實驗四、觀察有絲分裂
實驗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實驗步驟:
(一)洋蔥根尖的培養
(二)裝片的制作: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1、解離:藥液: 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1:1混合液)。時間:3~5min.目的: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漂洗:用清水漂洗約10min.目的:洗去藥液,防止解離過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質量濃度為0.01g/ mL或0.02g/ mL的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體着色,利于觀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鑷子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然後用拇指輕輕地按壓載玻片。目的: 使細胞分散開來,有利于觀察。
(三)觀察
1、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根尖分生區細胞: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換高倍鏡下觀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後、末期→分裂間期。(注意各時期細胞内染色體形态和分布的特點)。其中,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考點提示:
(1)培養根尖時,為何要經常換水?
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麼?
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隻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因為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别是什麼?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麼?
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麼?丙酮可代替嗎?
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
洗去鹽酸便于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麼?
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麼?
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麼?能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嗎?為什麼?
因為在根尖隻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于分裂狀态;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範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1)分生區細胞中,什麼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麼?
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後期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麼?
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麼?
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實驗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實驗原理:
(1)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丙酮或無水乙醇——提取色素
(2)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速度不同——分離色素
實驗步驟: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備濾紙條
(3)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複若幹次
(4)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5)觀察和記錄: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依次為:橙黃色(胡蘿蔔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
考點提示:
(1)對葉片的要求?為何要去掉葉柄和粗的時脈?
綠色、最好是深綠色。因為葉柄和葉脈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矽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矽對實驗有何影響?
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矽,會使濾液和色素帶的顔色變淺。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麼來替代?用水能替代嗎?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機溶劑來代替,但不能用水來代替,因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鈣的作用?不加碳酸鈣對實驗有何影響?
保護色素,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不加碳酸鈣,濾液會變成黃綠色或褐色。
(5)研磨為何要迅速?要充分?過濾時為何用布不用濾紙?
研磨迅速,是為了防止丙酮大量揮發;隻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來。色素不能通過濾紙,但能通過尼龍布。
(6)濾紙條為何要剪去兩角?
防止兩側層析液擴散過快。
(7)為何不能用鋼筆或圓珠筆畫線?
因為鋼筆水或圓珠筆油中含有其它色素,會影響色素的分離結果。
(8)濾液細線為何要直?為何要重畫幾次?
防止色素帶的重疊;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帶的顔色更深一些。
(9)濾液細線為何不能觸到層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
(10)濾紙條上色素為何會分離?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們随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帶最寬的是什麼色素?它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麼色素大一些?
最寬的色素帶是葉綠素a,它的溶解度比葉綠素b大一些。
(12)濾紙條上相互間距最大的是哪兩種色素?
胡蘿蔔素和葉黃素。
(13)色素帶最窄的是第幾條色素帶?為何?
第一條色素帶,因為胡蘿蔔素在葉綠體的四種色素中含量最少。
實驗六、觀察質壁分離和複原
實驗條件:細胞内外溶液濃度差,活細胞,大液泡
實驗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具紫色大液泡),質量濃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實驗步驟:制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蓋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液泡由大到小,顔色由淺變深,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蓋玻片一側滴清水,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質壁分離複原)
實驗結論:細胞外溶液濃度 >細胞内溶液濃度,細胞失水質壁分離 細胞外溶液濃度<細胞内溶液濃度,細胞吸水質壁分離複原
知識概要:制片、觀察、加液、觀察、加水、觀察
考點提示:
(1)洋蔥為何要選紫色的?若紫色過淡怎麼辦?
紫色的洋蔥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觀察液泡的大小變化;縮小光圈,使視野變暗些。
(2)洋蔥表皮應撕還是削?為何?
表皮應撕不能削,因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細胞為何會出現質壁分離?動物細胞會嗎?
當細胞失去水分時,其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的伸縮性;動物細胞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因為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4)質壁分離時,液泡大小和顔色的變化?複原時呢?
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液泡變小,紫色加深;當細胞質壁分離複原時,液泡變大,紫色變淺。
(5)若發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不能發生質壁分離複原,其原因是什麼?
細胞已經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濃度過大,細胞失水過多或質壁分離時間過長)
(6)高倍鏡使用前,裝片如何移動?
若要把視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将裝片繼續向上移動。若要把視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将裝片繼續向左方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換高倍物鏡後,怎樣使物像清晰?
視野明暗度會怎樣變化?如何調亮?換高倍物鏡後,應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清晰;視野會變暗,可調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來使視野變亮。
(8)所用目鏡、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9)物像清晰後,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和放大倍數的關系?
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越小,放大倍數越大。
(10)總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放大倍數具體指面積的放大倍數還是長度的放大倍數?
總放大倍數等于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倍數是指細小物體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
(11)放大倍數與視野中細胞大小、多少、視野明暗的關系?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越大、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12)視野中發現異物,如何确定其位置?
更換目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目鏡上;更換物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物鏡上、移動載玻片,若異物移動,則異物在載玻片上。
(13)怎樣利用質壁分離現象來測定植物細胞液的濃度?
①配制一系列濃度從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濃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
③用顯微鏡觀察某植物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某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和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之間。
實驗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實驗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産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6O2 6H2O6→CO2 12H2O 能量
2、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産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 2CO2 少量能量
實驗檢測:
(1)檢測CO2的産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2)檢測酒精的産生: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來源:整合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