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天柱山古南嶽亭

天柱山古南嶽亭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24 09:49:28

#頭條創作挑戰賽#我所在的位置是安徽省潛山市,安徽省的簡稱“皖”就源于此。中國傳統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像河南的豫、四川的蜀、上海的滬,分别指捕捉大象、養殖蠶桑和塗灘漁具一樣不可思議,那麼“皖”又是什麼淵源呢?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

這塊勒石位于從懷甯方向入潛山市區口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2

天柱山風景區是五A景區,被評為中國最具潛力的旅遊目的地

原來在今皖西南安慶區域,古代分别有桐國和皖國,其中皖國就在今天潛山境内,“周大夫封皖伯名”,在今太平寺和天柱山麓分别有皖伯墓和皖伯峰。明梅清有《天柱山》雲:“漢武尋仙此徑長,一時回首思茫茫。不知天柱峰頭月,何似祈年殿裡光“,講的就是漢武帝禦封天柱山為南嶽的盛事,至今還有祭台和回龍橋遺迹,于是“漢設皖、潛二縣地”。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3

漢武帝巡遊天柱山正值21歲即位初期,《漢書.武帝紀》載“至于盛唐,登潛天柱山,自尋陽浮江”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4

地以山名,人比山貴,皖伯是皖地開拓者

喬家故井在“彰法山,漢喬公居此,二女皆國色,孫策克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二女以殘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是謂潛山古十景之“喬家妝井”。唐李白作《江上望皖山》:“奇峰出奇雲,秀水含秀氣。青冥皖公山,巉絕稱人音”。北宋王安石任舒州(今潛山)通判,镌《山谷石壁》詩:“坐石上以忘歸,窮幽深而不盡”,引得黃庭堅《山谷次荊公韻》:“欲徘徊而不盡,坐石頭上以忘歸”,成為佳話。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5

“喬家妝井”,井壁上有“建康元年貳月”銘文,距今約1800年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6

這首詩是王安石禅意詩的代表作,為其親镌,十分珍貴,位于山谷流泉景區

黃庭堅因此自稱山谷道人。至今在山谷寺石牛洞東側懸崖頂端,尚存一處黃庭堅的楷書題銘“李參、李秉夷、秉文、吳擇賓、丘揖觀餘書青牛篇,黃庭堅庚申小寒”。書法工整穩健,筆鋒堅勁,是傳世真迹,彌足珍貴。此後黃庭堅常來潛山,他在《題潛山》詩前小序中言“吾家潛山,實為名山之福地”,鐘愛之情,溢于言表。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7

黃庭堅号山谷道人,字涪翁,山谷流泉景區建有“涪翁亭”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8

黃庭堅真迹

雖然“東晉安帝立懷甯于潛邸,皖縣廢”,但“皖”字卻以皖山和皖河的名稱延續下來。皖河、潛河和長河在懷甯石牌鎮附近彙合,至安慶古城西入江,總稱皖河流域,基本上涵蓋了今天安慶市及所轄縣區域。宋元戰事,直接将政治中心轉移到今安慶上自小孤山,下到攔江矶的長江段,這是因為南宋建安慶城以後,“政和五年賜安慶軍,甯宗慶元元年升安慶府,嘉定十年移府治于盛唐灣, 景定元年改築宜城,領縣五”,這時候的政治中心已經轉移到安慶。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9

皖河流域水系圖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0

安慶南宋沿革,從安慶軍升為府,領縣五

君在皖河頭,我在皖河尾,而以“皖城”稱謂安慶,最早文字記載于元末明初有位管納的詩人作了首《過皖城》詩,其中首句“元戎百戰守孤城,千裡蚍蜉絕援兵”,講的是元餘阙守安慶孤城事,而餘阙寫過《潛嶽禱雨文》,可見彼時宗教職能還在潛山。潛山三祖寺原名山谷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相傳梁都健康(今南京)道林寺高僧志寶和江南著名方士白鶴道人“鬥法”,卓錫得地,開山建刹,自此後建寺廟都以“卓錫”代稱,影響深遠。像我們常用的“信心”“解縛” 詞語也都源于此,寺中“三高亭”據傳也是江浙一帶何氏先祖起源,被大量家譜所記載。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1

最早稱安慶為皖城文獻,小圖是皖河入長江口,距安慶古城西約4裡地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2

潛山三祖寺内三高亭、信心銘、解縛亭、大隋三祖碑銘和三絕碑

寺中“覺寂塔”建于唐玄宗天寶四年,塔舊稱“浮屠”,據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載,彼時潛山境内還有寶塔十座,現在保存下來的除了覺寂塔,還有太平塔和法雲寺塔,現在都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明隆慶二年建“江北浮屠之最”的安慶振風塔,并不是平步青雲,而是整個皖河流域文化底蘊堆砌起來的。安徽境内雖然有“看了黃山不看嶽”和“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九華山,但天柱山(皖山)卻以宗教、文化、風景綜合得分而影響力深遠。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3

三祖寺正面,攝于公元2022年11月17日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4

覺寂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地位,建于唐天寶年間

一般史學界認為清初析江南省為安徽和江蘇的主要原因是分而治之,其實大家忽略了古代,像安慶這樣“中江巨防,幹戈日常”重要戰略位置。除了大家熟知的清末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外,明正德年間藩王朱宸豪叛亂,由豫章(南昌)順流而下,直取南直隸(南京),在安慶受到了以崔文為主要将領的頑強阻擊,力挽大明于狂瀾即不倒。明正德安慶郡守胡缵宗有《崔将軍之歌》并序:“将軍名文,宸濠犯皖,力保孤城,厥功甚偉”。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5

明朝安慶郡守胡缵宗親題的“山谷”兩字,位于三祖寺内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6

胡缵宗撰的《崔将軍歌》,是那段曆史真實記載

清順治“海寇入侵”(其實就是吳三桂據鄂反清),持續達五年之久,曆史記載“沿江諸郡縣望風披靡,幾成瓦屑之勢,人情洶洶,(安慶推官)黃熙缵奮然擊之,實于有再造之功”,“事平,策勳以刑科給事中召世系三等哈哈魯”,這是僅遜DW的功勳,順治親賜禦馬并建亭,至今有“禦馬亭碑記”傳世,今天安慶宜秀區大龍山“君恩山重石刻”,即是黃熙缵事後感H恩浩蕩親镌。曆史文獻也鑒證,析江南為江蘇和安徽二省,也在此次平叛後不久,乾隆年間,隻是《清會典》從法律層面确定了結果。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7

君恩山重石刻,背山臨壑,字大如鬥,位于今安慶宜秀區龍湫風景區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8

懷甯劉餘谟啟順治帝奏折:“竊照漕糧财賦,半數給于臣鄉江南”,反映當時江南省(江蘇和安徽)半壁江山地位

古時以水路為主,“皖”地通過皖河水系同外界緊密聯系,黃庭堅《發舒州向皖口道中》:“卻望同安城,唯有松郁郁;遙望浦口晴,諸峰見晴雪”,講得就是經過長江到皖口(今懷甯皖口鎮),到達今皖河之源今潛山路途所見風景。“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無論是皖山還是皖河,都已經融入到悠久燦爛中華文明中來,曆久彌香。《說文解字》對皖的釋意十分簡潔,皖,大目也。從字形的演釋來看,有人從山居推門早起,極目遠眺晨曦下泛着亮光的河流(應該指的就是今皖河),象征着對“完”美生活追求和向往。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19

天柱山之巅,“皖”目極舒,秀美風光,一覽無餘

天柱山古南嶽亭(漢武天柱封南嶽)20

山川鐘靈,人物毓秀,安徽大地如同“皖”的寓意,明天更美好

(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