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近代範陽盧氏大人物

近代範陽盧氏大人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5:35:00

近代範陽盧氏大人物?論中華盧氏(範陽盧氏)與高傒家族的關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近代範陽盧氏大人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近代範陽盧氏大人物(論範陽盧氏與高傒家族的關系)1

近代範陽盧氏大人物

論中華盧氏(範陽盧氏)與高傒家族的關系

盧燮平 範陽盧氏源流文化

2019年 9月18日

高傒世系

一世祖 父親-公孫癸受(呂癸受)

【公孫,齊文公(呂赤)之孫,

故曰公孫】

二世祖 祖父-公子高(呂高)

【公子,齊文公(呂赤)之子,

故曰公子】

三世祖 曾祖-齊文公(呂赤)

四世祖 高祖-齊厲公(呂無忌)

五世祖 天祖-齊武公(呂壽)

六世祖 烈祖-齊獻公(呂山)

七世祖 太祖-齊癸公(呂慈母)

八世祖 遠祖-齊乙公(呂得)

九世祖 鼻祖-齊丁公(呂伋)

十世祖 齊太公【呂尚】

高克(非高傒裔)

《左傳•闵公二年》

公元前660年【即周惠王十七年,齊桓公(呂小白)二十六年】

【經】鄭棄其師。

【傳】鄭【(鄭文公(姬踕),鄭國國君,公元前?-公元前628年。公元前672年-公元前628年在位】人惡(惡,厭惡)高克(高克,鄭國人。中軍主帥),使帥師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陳,陳國)。鄭人為之賦清(清,清邑,鄭國之邑名。今河南中牟境内)人。

高克好利而不顧其君,文公惡而欲遠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禦狄于竟,陳其師旅,翺翔河上。久而不召,衆散而歸,高克奔陳。公子素惡高克進之不以禮,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國亡師之本。

高傒裔家族世系

1世 高傒(齊國上卿)

公元前728年 - 公元前637年 。

名傒,字祖望,谥号“敬仲”。

齊國上卿大夫,春秋時期齊國人。

本名呂傒,呂癸受之子,呂高之孫,

因擁立齊桓公(呂小白)有功,被賜“以王父(王父,即祖父。呂高,字高)字為氏”。呂傒遂以‘高’字為氏,故高氏,高傒也。

高傒食采邑于盧

齊桓公【(呂小白)公元前716年 - 公元前643年。齊僖公(呂祿甫)之子,齊襄公(呂諸兒)次弟,母衛國人。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公元前685年 - 公元前643年在位】賜高傒“食采邑于盧(盧,齊邑,古盧子國地。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高傒家族從此享受着盧邑人的賦稅。

康熙《長清縣志•地裡志》載:長清縣,古盧子國地。屬禹貢兖州之域,周為古盧……。

《左傳•莊公八年》

公元前686年【即周莊王十一年,齊襄公(呂諸兒)十二年】

【經】冬十有一月癸未(癸未,七日),齊無知(無知,呂無知也)弑其君諸兒【諸兒,即齊襄公(呂諸兒)】。

【傳】齊侯【齊襄公(呂諸兒),齊僖公(呂祿甫)之子】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今山東淄博西),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

僖公【齊僖公(呂祿甫),齊莊公【呂購】之子,呂年同母兄)之母弟曰夷仲年(夷仲年,即呂年也。夷是字或谥号,仲是其行第,年是其名,呂祿甫同母弟),生公孫【公孫,齊莊公(呂購)之孫,故曰公孫】無知(無知,呂無知),有寵于僖公,衣服禮秩如適。襄公绌之。二人因之以作亂。

連稱有從妹(堂妹)在公宮,無寵,使間公。(呂無知)曰:“捷,吾以汝為夫人。”

冬十二月,齊侯遊于姑棼,遂田于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隊于車。傷足,喪屦。反,誅屦于徙人費。費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于門。劫而束之。費曰:“我奚禦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費請先入。伏公而出,鬥,死于門中。石之紛如死于階下。遂入,殺孟陽于床。曰:“非君也,不類。”見公【齊襄公(呂諸兒)】之足于戶下,遂弑之,而立無知(呂無知,齊國君)。

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鮑叔牙:鮑叔,齊大夫,姒姓之後;牙,鮑叔之子叔牙也)曰:“君使民慢,亂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小白,即呂小白也。齊僖公(呂祿甫)之子,呂子糾之弟】出奔莒(莒,莒國。今山東日照莒縣)。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子糾,即呂子糾也。齊僖公(呂祿甫)之子,呂小白之兄】來奔。

《左傳•莊公九年)

公元前685年【即周莊王十二年,齊桓公(呂小白)元年】

【經】九年春,齊人殺無知(呂無知)。

【傳】九年春,雍廪(渠丘大夫)殺無知(呂無知,齊國君。與雍廪同居渠丘邑)。

公【公,魯莊公(姬同)。魯隐公(姬息)之弟,魯桓公(姬允)之子,魯惠公(弗湟)之孫】及齊大夫盟(盟,魯莊公和呂子糾之黨之盟)于蔇,齊無君也。

夏,公伐齊,納子糾(子糾,呂子糾)。桓公【齊桓公(呂小白)】自莒(莒國)先入。

秋,師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公喪戎路(兵車),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讨之。管、召雠也,請受而甘心焉。”乃殺子糾于生窦(窦,今山東荷澤北二十餘裡)。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堂阜,屬齊,今山東蒙陰西北,齊、魯齊界之地)而稅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管夷吾,即管仲)治于高傒(高傒,即高敬仲),使相可也。”公從之。

《左傳•闵公二年》

公元前660年【即周惠王十七年,齊桓公(呂小白)二十六年】

【經】冬,齊高子(高子,謂高傒)來盟。

《左傳•僖公十二年》

公元前648年【即周襄王五年,齊桓公(呂小白)三十八年】

【經】冬十有二月丁醜(丁醜,十一日),陳侯杵臼卒。

【傳】 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晉。

王【齊桓公(呂小白)】以上卿之禮飨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王曰:“舅氏(管仲為周同姓,而此周王稱之為舅氏者;齊國為周異姓諸侯國,齊國之臣管仲雖為周同姓,亦隻謂之舅氏。《國語•齊語》曰:“管仲曰:‘昔我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遠績以成名’。”)!餘嘉乃勳!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禮而還。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讓不忘其上。《詩》曰:'恺悌君子,神所勞矣。’”

《國語•齊語》

桓公【齊桓公(呂小白)】自莒(莒,莒國。今山東日照莒縣)反于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包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鈎,是以濱于死。”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桓公曰:“施伯,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屍授之。”莊公将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于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秦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築台以為高位,田狩畢弋,不聽國政,卑聖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陳妾數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繡。戎士凍餒,戎車待遊車之,戎士待陳妾之餘。優笑在前,賢材在後。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敢問為此若何?”管子對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遠績以成名,何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比綴以度竱本肇末,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班序颠毛,以為民紀統。”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叁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而慎用其六柄焉。”

……

管子于是制國:“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裡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帥之;四裡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是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葎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裡,軍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遷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人與人相疇,家與家相疇,世同居,少同遊。故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強。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禦。”

《左傳•僖公十七年》

公元前643年【即周襄王十年,齊桓公(呂小白)四十三年)

【經】冬十有二月乙亥(乙亥,八日),齊侯小白卒(卒,齊桓公【呂小白】實卒于十月乙亥,魯僖公赴以十二月)。

【傳】齊侯(齊桓公【呂小白】)之夫人三,王姬(娶于公元前683年,《左傳•莊公十一年》【經】冬,王姬歸于齊。【傳】齊侯來逆共姬)、徐嬴、蔡姬,皆無子。齊侯好内,多内寵,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武孟(齊中廢公【呂無虧】,又作呂無詭);少衛姬,生惠公(齊惠公【呂元】;鄭姬,生孝公(齊孝公【呂昭】);葛嬴,生昭公(齊昭公【呂潘】;密姬,生懿公(齊懿公【呂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呂雍】。公與管仲屬孝公(齊孝公【呂昭】)于宋襄公,以為大子。雍巫有寵于衛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于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呂無虧】。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乙亥,七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内寵以殺群吏(群吏,諸大夫也),而立公子無虧(齊中廢公【呂無虧】)。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乙亥,八日),赴。辛巳(辛巳,十四日),夜殡。

2世 高虎【高莊子】(高傒之子)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3世 高頃【高傾子】(高虎之子)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4世 高固【高宣子】(高頃之子)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左傳•宣公五年》

公元前604年【即周定王三年,齊惠公(呂元)五年)

【經】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叔姬。

叔孫得臣卒。

冬,齊高固及子叔姬來。

【傳】五年春,公如齊。高固【高宣子,高傾子(高頃)之子】使齊侯止公,請叔姬焉。

夏,公至自齊,書,過也。

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女,自為也。 故書曰:“逆叔姬(叔姬,高固的夫人)”自逆也。

《左傳•宣公十年》

公元前599年【即周定王八年,齊惠公(呂元)十年】

【經】齊人歸我濟西田。

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己巳(己巳,十四日),齊侯元卒。

【傳】十年春,公如齊。齊侯以我服故,歸濟西之田。

夏,齊惠公(呂元)卒。崔[崔,或為崔杼之父崔夭也。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崔杼弑齊後莊公(呂光),間隔五十一年。崔邑,齊丁公(呂伋)嫡子季子(呂季子)讓囯于叔乙【齊乙公(呂得)】,食采于崔,遂為崔氏]有寵于惠公【齊惠公(呂元)】,高(高固)、國(國佐)畏其偪也,公卒而逐之,奔衛(衛,衛國)。

《左傳•宣公十四年》

公元前595年【即周定王十二年,齊頃公(呂無野)四年】

【傳】冬,公孫歸父(歸父,字,子家,襄仲之子,魯國上卿)會齊侯于谷,見晏桓子(桓子,晏嬰之父),與之言魯,樂。桓子告高宣子(高固)曰:“子家其亡乎!懷于魯矣。懷必貪,貪必謀人。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

《左傳•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即周定王十三年,齊頃公(呂無野)五年】

【經】仲孫蔑會齊高固(高宣子)于無婁。

《左傳•宣公十七年》

公元前592年【即周定王十五年,齊頃公(呂無野)七年】

【傳】十七年春,晉侯使郤克(郤克,乃跛子也)征會于齊。齊頃公帷婦人【婦人,蕭同叔子也,齊頃公(呂無野)之母】,使觀之。郤子登,婦人笑于房。獻子(卻克)怒,出而誓曰:“所不此報,無能涉河。”獻子先歸,使栾京廬待命于齊,曰:“不得齊事,無覆命矣。”

郤子至,請伐齊,晉侯弗許。請以其私屬,又弗許。

齊侯使高固(高宣子)、晏弱、蔡朝、南郭偃會。及斂孟,高固逃歸。夏,會于斷道,讨貳也。盟于卷楚,辭齊人。晉人執晏弱于野王,執蔡朝于原,執南郭偃于溫。苗贲皇使,見晏桓子,歸言于晉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舉言群臣不信,諸侯皆有貳志。齊君恐不得禮,故不出,而使四子來。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執吾使。’故高子(高子,高固)及斂盂而逃。夫三子者曰:‘若絕君好,甯歸死焉。’為是犯難而來,吾若善逆彼以懷來者。吾又執之,以信齊沮,吾不既過矣乎?過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辭,而害來者,以懼諸侯,将焉用之?”晉人緩之,逸。

5世 高無咎(高固之子)

《左傳•成公十七年》

公元前574年【即周簡王十二年,齊靈公(呂環)八年】

【經】齊高無咎出奔莒(莒,莒國。今山東日照莒縣)。

【傳】齊慶克(慶克,公子無虧(呂無虧)之子,齊桓公(呂小白)之孫。慶封之父)通于聲孟子【聲孟子,齊靈公(呂環)之母,宋國女】與婦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鮑牽(鮑牽,鮑叔牙之曾孫)見之,以告國武子(國武子,國佐,國歸父之子),武子召慶克而謂之。慶克久不出,而告夫人曰:“國子谪我!”夫人怒。國子相靈公以會,高(高,高無咎)、鮑(鮑,鮑牽)處守。及還,将至,閉門而索客。孟子訴之曰:“高(高,高無咎)、鮑(鮑,鮑牽)将不納君,而立公子角【角,呂角,齊頃公(呂無野)之子】。國子知之。”秋七月壬寅,刖(刖,砍去雙腳)鮑牽而逐(逐,放逐)高無咎。無咎奔莒(莒,莒國),高弱(高弱,高無咎之子)以盧(盧,盧地,齊國邑名。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叛。齊人來召鮑國(鮑國,鮑牽之弟,鮑叔牙之曾孫,谥文子)而立之。

5世 高厚(高固之子),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左傳•襄公八年》

公元前565年【即周靈王七年,齊靈公(呂環)十七年】

【經】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于邢丘(邢丘,今河南焦作溫縣東二十裡之平臯故城)。

【傳】五月甲辰(甲辰,七日),會于邢丘,以命朝聘之數,使諸侯之大夫聽命。季孫宿、齊高厚、宋向戌、衛甯殖、邾大夫會之。鄭伯獻捷于會,故親聽命。大夫不書,尊晉侯也。

《左傳•襄公十年》

公元前563年【即周靈王九年,齊靈公(呂環)十九年】

【經】十年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于柤。

夏,五月甲午,遂滅逼陽。

公至自會。

楚公子貞、鄭公孫辄帥師伐宋。

晉師伐秦。

秋,莒人伐我東鄙。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冬,盜殺鄭公子騑、公子發、公孫辄。

戍鄭虎牢。

楚公子貞帥師救鄭。

公至自伐鄭。

【傳】十年春,會于柤(柤,楚地。今江蘇邳縣北而稍西之泇口),會吳子壽夢(壽夢,名乘)也。

三月癸醜(癸醜,二十六日),齊高厚相大子光,以先會諸侯于鐘離(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二十五裡),不敬(不敬,高厚與太子光執事皆不嚴肅),士莊子曰:“高子相大子以會諸侯,将社稷是衛,而皆不敬,棄社稷也,其将不免(不免,不免于禍)乎!”

夏四月戊午(戊午,初一),會于柤。

……

諸侯伐鄭,齊崔杼使大子光先至于師,故長于騰。己西(己酉,二十五日),師于牛首(牛首,鄭國之地。今河南開封通許縣稍北)。

《左傳•襄公十七年》

公元前556年【即周靈王十六年,齊靈公(呂光)二十六年】

【經】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桃,桃地。今山東汶上北而稍東約三十五裡)高厚帥師伐我北鄙,圍防。

【傳】齊人以其未得志于我故,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高厚圍臧纥于防(防,為臧氏采邑。今山東泗水西南二十八裡)。

師自陽關(陽關,今山東泰安偏東而南約六十裡)逆臧孫,至于旅松。郰叔纥【郰叔纥,即孔子(孔丘)之父,臧疇、臧賈、臧纥之兄弟】、臧疇、臧賈帥甲三百,宵犯齊師,送之而複。齊師去之。

齊人獲臧堅(臧堅,臧纥之族)。齊侯使夙沙衛(夙沙衛,宦官)唁之,且曰:“無死!”堅稽首曰:“拜命之辱!

抑君賜不終,姑又使其刑臣禮于士。”以杙抉其傷而死。

《左傳•襄公十九年》

公元前554年【即周靈王十八年,齊靈公(呂環)二十八年】

【經】齊殺其大夫高厚。

【傳】齊侯【齊靈公(呂環)】娶于魯,曰顔懿姬(懿姬,姬姓,母本姓顔),無子。其侄鬷聲姬(聲姬,姬姓。母本姓鬷),生光(呂光),以為大子。諸子仲子(子,姓也)、戎子(子,姓也),戎子嬖。仲子生牙(牙,呂牙),屬諸戎子。戎子請以為大子,許之。仲子曰:“不可。廢常,不祥;間諸侯,難。光之立也,列于諸侯矣。今無故而廢之,是專黜諸侯,而以難犯不祥也。君必悔之。”公【齊靈公(呂環)】曰:“在我而已。”遂東大子光。使高厚傅牙【傅牙,高厚為(呂牙)之太傅】,以為大子,夙沙衛為少傅。

齊侯疾,崔杼微(微,隐行也)逆光(呂光)。疾病,而立之。光殺戎子,屍諸朝,非禮也。婦人無刑。雖有刑,不在朝市。

夏五月壬辰(壬辰,二十九日)晦,齊靈公(呂環)卒。莊公(齊後莊公(呂光)即位,執公子牙于句渎之丘。以夙沙衛易己,衛奔高唐(高唐,《清一統志》:在今山東高唐東三十五裡)以叛。

晉士匄侵齊,及谷,聞喪而還,禮也。

于四月丁未,鄭公孫虿卒,赴于晉大夫。範宣子言于晉侯,以其善于伐秦也。六月,晉侯請于王,王追賜之大路,使以行,禮也。

秋八月,齊崔杼殺高厚于灑藍(灑藍,今山東臨淄),而兼其室(室,貨财采邑也)。書曰“齊殺其大夫”,從君于昏【從君于昏,齊靈公(呂環)廢太子呂光而改立子呂牙,事屬昏庸。而高厚為之傅牙,使為太子,故曰從君于昏)也。

6世 高弱(高無咎之子)

《左傳•成公十七年》

公元前574年【即周簡王十二年,齊靈公(呂環)八年】

【經】齊高無咎出奔莒(莒國)。

【傳】十七年春王正月,鄭子驷侵晉虛、滑。衛北宮括救晉,侵鄭,至于高氏(高氏,今河南禹縣西南)。夏五月,鄭大子髡頑、侯獳(侯獳,鄭國大夫)為質于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鄭。

……

齊慶克【慶克,公子無虧(呂無虧)之子,齊桓公(呂小白)之孫。慶封之父)通于聲孟子【聲孟子,齊靈公(呂環)之母,宋國女)與婦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鮑牽(鮑牽,鮑叔牙之曾孫)見之,以告國武子(國武子,國佐,國歸父之子),武子召慶克而謂之。慶克久不出,而告夫人曰:“國子谪我!”夫人怒。國子相靈公以會,高(高,高無咎)、鮑(鮑,鮑牽)處守。及還,将至,閉門而索客。孟子訴之曰:“高(高,高無咎)、鮑(鮑,鮑牽)将不納君,而立公子角【角,呂角,齊頃公(呂無野)之子】。國子知之。”秋七月壬寅,刖(刖,砍去雙腳)鮑牽而逐(逐,放逐)高無咎。無咎奔莒(莒,莒國),高弱(高弱,高無咎之子)以盧(盧,盧地,齊邑。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叛。齊人來召鮑國(鮑國,鮑牽之弟,鮑叔牙之曾孫,谥文子)而立之。

……

齊侯【齊靈公(呂環)】使崔杼為大夫,使慶克佐之,帥師圍盧(圍盧,因“高弱以盧叛”,故圍之)。國佐從諸侯圍鄭,以難請而歸。遂如盧師(盧師,至圍盧之師中),殺慶克,以谷(谷,齊地,今山東東阿縣東阿鎮)叛。齊侯與之盟于徐關(徐關,齊地,今山東淄博淄川西)而複之。十二月,盧降。使國勝(國勝,國佐之子,國歸父之孫)告難于晉,待命于清(清,齊邑,今山東聊城西)。

6世 高止(高厚之子)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4年【即周景王元年,齊景公(呂杵臼)四年】

【經】齊高止出奔北燕。

【傳】齊高子容(子容,高止也。)與宋司徒(司徒,華定也)見知伯(知伯,荀盈也)。賓出,司馬侯言于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子容專(專,自以為是而擅行之),司徒侈(侈,奢侈),皆亡家之主也。”知伯曰:“何如?”對曰:“專則速及(及,及于禍),侈将以其力斃(力斃,有力反足以緻斃),專則人實斃之,将及矣。”

……

秋九月,齊公孫虿[公孫虿,齊惠公(呂元)之孫名虿,字子尾,謂高虿。以父【呂祁(公子祁),字子高】字為氏,以“高”字為氏]、公孫竈[公孫竈,齊惠公(呂元)之孫,名竈,字子雅,謂栾竈。以父【呂堅(公子堅),字子栾】字為氏,以“栾”字為氏]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乙未,出。書曰“出奔”,罪高止也。高止好以事自為功,且專,故難及之。

7世 高酀(高酀,即高偃,高弱之子),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4年【即周景王元年,齊景公(呂杵臼)四年】

【傳】為高氏之難故,高豎(高豎,高止之子)以盧(盧,齊邑。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叛。十月庚寅,闾丘嬰帥師圍盧。高豎曰:“苟使高氏有後,請緻邑。”齊人立敬仲(敬仲,高敬仲,即高傒也)之曾孫酀【酀,高酀,即髙偃也),良敬仲(敬仲,猶賢)也。十一月乙卯(乙卬,二十三日),高豎緻盧而出奔晉,晉人城綿(綿,今山西介休東南)而寘旃。

《左傳•昭公十二年》

公元前530年【即周景王十五年,齊景公(呂杵臼)十八年】

【經】十有二年春,齊高偃【(高偃,即高酀。《世本》:敬仲(高傒)生莊子(高虎),莊子生傾子(高頃),傾子之孫酀(高酀,即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陽,地名,即唐也。今河北保定順平縣西、唐縣東北)。

【傳】十二年春,齊高偃納北燕伯款于唐,因其衆也。

7世 高豎(高止之子)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4年【即周景王元年,齊景公(呂杵臼)四年】

【傳】為高氏之難故,高豎(高豎,高止之子)以盧(盧,盧地,齊邑。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叛。十月庚寅,闾丘嬰帥師圍盧。高豎曰:“苟使高氏有後,請緻邑。”齊人立敬仲(敬仲,高敬仲,高傒也)之曾孫酀(酀,高酀。即高偃),良敬仲(敬仲,猶賢)也。十一月乙卯(乙卬,二十三日),高豎緻盧而出奔晉(晉,晉國),晉人城綿(綿,今山西介休東南)而寘

旃。

8世 高張(高昭子)【高偃(又作高酀)之子】,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13年【即周敬王七年,齊景公(呂杵臼)三十五年】

【經】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郓。齊侯使高張來唁公。

【傳】二十九年春,公【魯昭公(姬裯),公元前560年 - 公元前510年,魯襄公之子,母齊歸。春秋時期魯國第二十四位國君,公元前542年 - 公元前510年在位】至乾侯(乾候,晉邑,晉魯交界,在今河北成安東部),處于郓。齊侯【齊景公(呂杵臼)使高張【(高昭子)高偃之子】來唁公,稱主君。子家子曰:“齊卑君矣,君祗辱焉。”公如乾侯。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公元前510年【即周敬王十年,齊景公(呂杵臼)三十八年】

【經】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取阚。

夏,吳伐越。

秋七月。

冬,仲孫何忌會晉韓不信、齊高張【高張(高昭子),高偃(高酀)之子】、宋仲幾、衛世叔申、鄭國參、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

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

《左傳•定公八年》

公元前502年【即周敬王十八年,齊景公(呂杵臼)四十六年】

《經》夏,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傳】夏,齊國夏、高張【高昭子,高偃(高酀)之子】伐我西鄙。晉士鞅、趙鞅、荀寅救我。公會晉師于瓦,範獻子執羔,趙簡子、中行文子執雁。魯于是始尚羔。

《左傳•哀公五年》

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齊景公(呂杵臼)五十八年】

【傳】齊燕姬【燕姬,齊景公(呂杵臼)嫡夫人】生子,不成而死,諸子鬻姒之子荼嬖。諸大夫恐其為大子也,言于公【齊景公(呂杵臼)】曰:“君之齒長矣,未有大子,若之何?”公曰:“二三子間于憂虞,則有疾疢。亦姑謀樂,何憂于無君?”公疾,使國惠子(國惠子,國夏)、高昭子【高昭子(高張),高偃(高酀)之子】立荼【呂荼,齊景公(呂杵臼)之幼子】,置群公子于萊。秋,齊景公卒。冬十月,公子嘉(呂嘉)、公子駒(呂駒)、公子黔(呂黔)奔衛(衛,衛國),公子鋤(呂鋤)、公子陽生(呂陽生)來奔。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左傳•哀公六年》

公元前489年【即周敬王三十一年,齊晏孺子(呂荼)元年】

【經】六年春,城邾瑕。

晉趙鞅帥師伐鮮虞。吳伐陳。

夏,齊國夏及高張【高張(高昭子),高偃(高酀)之子】來奔。

叔還公吳于柤。

秋七月庚寅,楚子轸卒。

齊陽生【呂陽生,齊景公(呂杵臼)之子,呂荼異母兄】入齊。

齊陳乞【田乞,田釐子,田無宇(田桓子)之子】弑其君荼【呂荼,晏孺子,齊景公(呂杵臼)之幼子,呂陽生異母弟】。

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

宋向巢帥師伐曹。

《傳》齊陳乞僞事高、國者,每朝必骖乘焉。所從必言諸大夫,曰:“彼皆偃蹇,将棄子之命。皆曰:‘高、國得君,必逼我,盍去諸?’固将謀子,子早圖之。圖之,莫如盡滅之。需,事之下也。”及朝,則曰:“彼虎狼也,見我在子之側,殺我無日矣。請就之位。”又謂諸大夫曰:“二子者禍矣!恃得君而欲謀二三子,曰:‘國之多難,貴寵之由,盡去之而後君定。’既成謀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大夫從之。

夏六月戊辰,陳乞、鮑牧及諸大夫,以甲入于公宮。昭子聞之,與惠子乘如公,戰于莊,敗。國人追之,國夏奔莒,遂及高張、晏圉、弦施來奔。

8世 高柴(高豎之子),孔子弟子,衛國大夫,春秋時期齊國人。

《左傳•哀公十五年》

公元前480年【即周敬王四十年,齊平公(呂骜)元年】

《傳》衛孔圉[孔圉,即孔文子,叫仲叔圉。孔羁【衛卿孔烝鉏(孔達之孫)之子】之孫],取大子蒯聩之姊,生悝(悝,孔悝)。孔氏之豎渾良夫(渾良夫,孔氏家仆)長而美,孔文子卒,通于内。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大子與之言曰:“苟使我入獲國,服冕乘軒,三死無與。”與之盟,為請于伯姬。

閏月,良夫與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羅禦,如孔氏。孔氏之老栾甯問之,稱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與五人介,輿豭從之。迫孔悝于廁,強盟之,遂劫以登台。栾甯将飲酒,炙未熟,聞亂,使告季子。召獲駕乘車,行爵食炙,奉衛侯辄來奔。

季子(季子,季路。即子路也,孔子弟子)将入,遇子羔(子羔,即高柴也,齊國人。衛國大夫,孔子弟子)将出,曰:“門已閉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踐其難。”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難。”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門,公孫敢(公孫敢,孔悝之臣)門(門,守門)焉,曰:“無入為也。”季子曰:“是公孫,求利焉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且曰:“大子無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孔叔,即孔悝)。”大子聞之,懼,下石乞、盂黡敵(敵,子路未着甲胃,故不能敵石乞、盂黡二人)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帽帶緊結,死仆地而帽不落。子路戰死時之狀,死于孔氏台下)。孔子聞衛亂,曰:“柴(柴,高柴也)也其來,由(由,即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少孔子九歲。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也死矣。”

孔悝立莊公(莊公,衛莊公。即蒯聩也)。莊公害故政,欲盡去之,先謂司徒瞞成曰:“寡人離病于外久矣,子請亦嘗之。”歸告褚師比,欲與之伐公,不果。

《左傳•哀公十七年》

公元前478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齊平公(呂骜)三年】

【傳】公會齊侯【齊侯,齊平公(呂骜)】,盟于蒙(蒙,今山東蒙陰東十裡),孟武伯相。齊侯稽首,公拜。齊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無所稽首。”武伯問于高柴曰:“諸侯盟,誰執牛耳?”季羔(季羔,高柴也)曰:“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發陽(發陽,發陽之盟。乃魯、宋、衛相盟,盟主必非衛侯,故由衛大夫執牛耳)之役,衛石魋。”武伯曰:“然則彘(彘,武伯名也)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高柴字子羔。少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濟甯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三十歲。

子羔長不盈五尺,受業孔子,孔子以為愚。

子路使子羔為費郈宰,孔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孔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9世 高無丕(高張之子),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左傳•哀公十一年》

公元前484年【即周敬王三十六年,齊簡公(呂壬)元年】

【經】十有一年春,齊國書帥師伐我。

夏,陳轅頗出奔鄭。

五月,公會吳伐齊。甲戌,齊國書帥師及吳戰于艾陵(艾陵,即艾邑。今山東萊蕪東),齊師敗績,獲其國書。

【傳】十一年春,齊為鄎故,國書、高無丕帥師伐我,及清。

……

甲戌,戰于艾陵。展如敗高子(高子,高無丕),國子敗胥門巢,王卒助之,大敗齊師,獲國書、公孫夏、闾丘明、陳書、東郭書,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獻于公。史稱“艾陵之戰”。

《左傳•哀公十五年》

公元前480年【即周敬王四十年,齊平公(呂骜)元年】

【經】夏五月,齊高無丕出奔北燕。

《左傳•哀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472年【即周元王四年,齊平公(呂骜)九年】

【傳】夏六月,晉荀瑤伐齊,高無丕帥師禦之。……壬辰,戰于梨丘,齊師敗績。知伯親禽顔庚。史稱“犁丘之戰”。

先秦史籍《左傳》高傒裔:

①高無丕世系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敬仲(高傒)生莊子虎,虎生傾子,傾子生宣子固,固生無咎,奔莒。

1世 高傒(齊國上卿)

2世 高莊子高虎(高莊子)

3世 高頃(高傾子)

4世 高固(高宣子)

5世 高無咎

6世 高弱(公元前574年,高弱以盧叛)

7世 高偃(又作高酀)

8世 高張(高眧子)

9世 高無丕(公元前472年夏六月,晉荀瑤伐齊,高無丕帥師禦之。……壬辰,戰于梨丘,齊師敗績。知伯親禽顔庚。史稱“犁丘之戰”)

②高柴世系

1世 高傒(齊國上卿)

2世 高虎(高莊子)

3世 高頃(高傾子)

4世 高固(高宣子)

5世 高厚

6世 高止

7世 高豎(公元前544年,高豎以盧叛)

8世 高柴(孔子弟子,厚餘堂柴氏始祖)

先秦史籍《左傳》齊惠公(呂元)之高氏裔:

1世 高虿【齊惠公(呂元)之孫】

《左傳•昭公三年》

公元前539年,即周景王六年,齊景公(呂杵臼)九年。

【傳】齊侯【齊景公(呂杵臼)】田于莒(莒,莒邑,古莒子國。今山東日照莒縣),盧蒲嫳(盧蒲嫳,盧蒲癸之弟。範陽盧氏族譜盧姓第一人)見,泣,且請曰:“餘發如此種種,餘奚能為?”公【齊景公(呂杵臼)】曰:“諾。吾告二子。”歸而告之。子尾[子尾,謂高虿(公孫虿),“以父【呂祁(公子祁),字子高】字為氏”,以‘高’字為氏。齊惠公(呂元)之孫]欲複之,子雅[子雅,謂栾竈(公孫竈),“以父【呂堅(公子堅),字子栾)】字為氏”,以‘栾’字為氏。齊惠公(呂元)之孫]不可,曰:“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寝處我矣。”九月,子雅(子雅,栾竈)放(放,放逐,謂逐之)盧蒲嫳于北燕。

2世 高彊(高虿之子)

《左傳•昭公十年》

公元前532年,即周景王十三年,齊景公(呂杵臼)十六年。

【經】夏,齊栾施來奔。

【傳】齊惠栾{栾氏,謂栾施。名施,字子旗。栾竈[(子雅),原名呂竈(公孫竈),“以父【公子堅(呂堅),字子栾】字為氏”,以‘栾’字為氏]之子,公子堅(呂堅)之孫,齊惠公(呂元)之曾孫}、高氏{高氏,謂高彊,名彊,字子良。高虿[(子尾),原名呂虿(公孫虿),“以父【公子祁(呂祁),字子高】字為氏”,以‘高’字為氏]之子,公子祁(呂祁)之孫,齊惠公(呂元)之曾孫}皆耆酒,信内,多怨,彊(彊,高疆)于陳、鮑氏而惡之。

夏,有告陳桓子曰:“子旗(子旗,即栾施)、子良(子良,即高彊)将攻陳、鮑。”亦告鮑氏。桓子授甲而如鮑氏。遭子良醉而騁,遂見文子,則亦授甲矣。使視二子,則皆将飲酒。桓子曰:“彼雖不信,聞我授甲,則必逐我。及其飲酒也,先伐諸?”陳、鮑方睦,遂伐栾、高氏。子良曰:“先得公,陳、鮑焉往?”遂伐虎門。

晏平仲端委立于虎門之外,四族召之,無所往。其徒曰:“助陳、鮑乎?”曰:“何善焉?”“助栾、高乎?”曰:“庸愈乎?”“然則歸乎?”曰:“君伐,焉歸?”公召之而後入。公蔔使王黑以靈姑金銔率,吉,請斷三尺焉而用之。五月庚辰,戰于稷(今山東臨淄西),栾、高敗,又敗諸莊。國人追之,又敗諸鹿門。栾施、高彊來奔。陳、鮑分其室。

晏子謂桓子:“必緻諸公。讓,德之主也,謂懿德。凡有血氣,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義,利之本也,蘊利生孽。姑使無蘊乎!可以滋長。”桓子盡緻諸公,而請老于莒(今山東日照莒縣)。

桓子召子山,私具幄幕、器用、從者之衣屦,而反棘焉。子商亦如之,而反其邑。子周亦如之,而與之夫于。反子城、子公、公孫捷,而皆益其祿。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之貧約孤寡者,私與之粟。曰:“《詩》雲'陳錫載周’,能施也,桓公是以霸。”

……

昭子至自晉,大夫皆見。高彊見而退。昭子語諸大夫曰:“為人子,不可不慎也哉!昔慶封亡,子尾多受邑而稍緻諸君,君以為忠而甚寵之。将死,疾于公宮,辇而歸,君親推之。其子不能任,是以在此。忠為令德,其子弗能任,罪猶及之,難不慎也?喪夫人之力,棄德曠宗,以及其身,不亦害乎?《詩》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後。’其是之謂乎!”

3世 高發(高彊之子)

《左傳•昭公十九年》

公元前523年,即周景王二十二年,齊景公(呂杆臼)二十五年。

【經】秋,齊高發帥師伐莒。

【傳】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國),莒子奔紀鄣(紀鄣,莒邑也。今江蘇連雲港贛榆北)。使孫書(孫書:田無宇之子田占也)伐之。初,莒有婦人,莒子殺其夫,已為嫠婦。及老,托于紀鄣,紡焉以度而去(去,藏也)之。及師至,則投諸外。或獻諸子占,子占使師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絕。師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工懼,啟西門而出。七月丙子,齊師入紀。

範陽盧氏與高傒家族的關系

尋 盧 之 盟

《左傳•隐公三年》

公元前720年,即周平王五十一年,齊僖公(呂祿甫)十一年。

《經》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于石門(石門,齊國地名。據《清一統志》,在今山東長清西南約七十裡)。

《傳》冬,齊、鄭盟于石門,尋(尋,溫也,重溫的意思)盧(盧,盧地,齊邑。古盧子國地)之盟也(盟,聯盟。尋盟,重溫聯盟,即修舊好之意。盧盟在春秋前。盧,地名。據《讀史方與紀要》,在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

康熙《長清縣志•地裡志》載:長清縣,古盧子國地。屬禹貢兖州之域,周為古盧……。

“尋 盧 之 盟”事件

(公元前720年十二月,齊國與鄭國在石門聯盟,重修兩國在盧邑的友好聯盟)

參與者:齊國和鄭國。

時間:公元前720年十二月。

地點:齊國石門

高傒食采邑于盧

齊桓公【(呂小白)公元前716年 - 公元前643年。齊僖公(呂祿甫)之子,齊襄公(呂諸兒)次弟,母衛國人。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公元前685年 - 公元前643年在位】賜高傒“食采邑于盧(盧,齊邑。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高傒家族從此享受着盧邑人的賦稅。

“盧 盟”事件

參與者:齊國和鄭國。

時間:

發生在公元前720年十二月以前。

地點:齊國盧邑。

高傒是齊桓公【呂小白】元年(公元前685年)被賜“食采邑于盧”。

由此證明:

長清盧邑盧人比高傒更早在盧邑居住。

康熙《長清縣志•地裡志》載:

長清縣,古盧子國地。

屬禹貢兖州之域,周為古盧……。

康熙《長清縣志》:長清縣,古盧子國地

清•康熙《長清縣志•疆域》

由此證明:

山東長清盧邑以前是古盧子國地,

不管盧邑人是以國為氏;

抑或是以地盧氏。

無論如何都是早于高傒家族的。

盧 蒲 就 魁

公元前?-公元前589年,春秋時期齊國大臣,齊頃公(呂無野)的寵臣。

《左傳•成公二年》

公元前589年,即周定王十八年,齊頃公(呂無野)十年。

【經】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

【傳】二年春,齊侯【齊頃公(呂無野)】伐我【魯成公(姬黑肱)】北鄙,圍龍(龍,魯境,今山東泰安東南)。頃公之嬖人(嬖人,是嬖臣,謂寵臣)盧蒲就魁門(門,謂攻城)焉。龍人囚之。齊侯曰:“勿殺,吾與而(而,爾)盟,無人而(而,爾)封(封,境也)。”弗聽,殺而膊(膊,暴也,暴露)諸城上。齊侯親鼓,士陵城。三日,取龍。遂南侵,及巢丘(今山東泰安)。

高弱以盧叛

《左傳•成公十七年》

公元前574年,即周簡王十二年,齊靈公(呂環)八年。

【經】齊高無咎出奔莒。

【傳】齊慶克通于聲孟子,與婦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鮑牽見之,以告國武子,武子召慶克而謂之。慶克久不出,而告夫人曰:“國子谪我!”夫人怒。國子相靈公以會,高、鮑處守。及還,将至,閉門而索客。孟子訴之曰:“高、鮑将不納君,而立公子角。國子知之。”秋七月壬寅,刖鮑牽而逐高無咎。無咎奔莒,高弱以盧(盧,盧地,齊國邑名。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叛。齊人來召鮑國而立之。

初,鮑國去鮑氏而來為施孝叔臣。施氏蔔宰,匡句須吉。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與匡句須邑,使為宰。以讓鮑國,而緻邑焉。施孝叔曰:“子實吉。”對曰:“能與忠良,吉孰大焉!”鮑國相施氏忠,故齊人取以為鮑氏後。

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冬,諸侯伐鄭。十月庚午,圍鄭。楚公子申救鄭,師于汝上。十一月,諸侯還。

初,聲伯夢涉洹,或與己瓊瑰,食之,泣而為瓊瑰,盈其懷。從而歌之曰:“濟洹之水,贈我以瓊瑰。歸乎!歸乎!瓊瑰盈吾懷乎!”懼不敢占也。還自鄭,壬申,至于狸脤而占之,曰:“餘恐死,故不敢占也。今衆繁而從餘三年矣,無傷也。”言之,之莫而卒。

齊侯使崔杼為大夫,使慶克佐之,帥師圍盧。國佐從諸侯圍鄭,以難請而歸。遂如盧師,殺慶克,以谷叛。齊侯與之盟于徐關而複之。十二月,盧(盧,邑也,齊國地名。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降。使國勝告難于晉,待命于清(清,今山東淄博聊城西)。

《左傳•襄公十八年》

公元前555年,即周靈王十七年,齊靈公(呂光)二十七年。

【傳】晉人欲逐歸者,魯、衛請攻險。己卯(己卯,十三日),荀偃、士匄以中軍克京茲(京茲,今山東平陰東南)。乙酉(乙酉,十九日),魏绛、栾盈以下軍克邿(邿,邿山。《清一統志》:邿山在山東平陰西十二裡)。趙武、韓起以上軍圍盧(盧,盧地,齊國邑名。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弗克。十二月戊戌(戊戌,二日),及秦周(秦周,為近雍門之地,諸候之師已達齊國都城臨淄外圍),伐雍門(雍門,齊都城西門名)之萩。範鞅門于雍門,其禦追喜以戈殺犬于門中;孟莊子斬其以為公(公,魯襄公)琴。己亥(己亥,三日),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劉難(劉難,晉大夫)、士弱(士弱,晉大夫)率諸侯之師焚申池(申池,在申門外。申門,齊都城南面第一門)之竹木。壬寅(壬寅,六日),焚東郭、北郭。範鞅門于揚門(揚門,齊都城西北門)。州綽門于東闾(東闾,齊都城東門),左骖迫,還于門中,以枚數阖。

盧 蒲 癸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548年,即周靈王二十四年,齊後莊公(呂光)六年)

【經】二十有五年春,齊崔杼帥師伐我北鄙。

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弑其君光。

【傳】夏五月,莒(莒,莒國)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齊。甲戌,飨諸北郭。崔子稱疾,不視事。乙亥,公問崔子,遂從姜氏。姜入于室,與崔子自側戶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賈舉止衆從者,而入閉門。甲興,公登台而請,弗許;請盟,弗許;請自刃于廟,勿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近于公宮,陪臣幹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牆。又射之,中股,反隊,遂弑之。賈舉,州綽、邴師、公孫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祝佗父祭于高唐,至,覆命。不說弁而死于崔氏。申蒯侍漁者,退,謂其宰曰:“爾以帑免,我将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義也。”與之皆死。崔氏殺融蔑于平陰。

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盧蒲癸奔晉(晉,晉國),王何奔莒(莒,莒國)。

盧 蒲 嫳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46年,即周靈王二十六年,齊景公(呂杵臼)二年。

【經】二十有七春,齊侯使慶封來聘。

【傳】齊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娶東郭姜,生明。東郭姜以孤入,曰棠無咎,與東郭偃相崔氏。崔成有病,而廢之,而立明。成請老于崔,崔子許之。偃與無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成與彊怒,将殺之。告慶封曰:“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無咎與偃是從,父兄莫得進矣。大恐害夫子,敢以告。”慶封曰:“子姑退,吾圖之。”告盧蒲弊(盧蒲嫳,慶封屬大夫)。盧蒲弊曰:“彼【彼,指崔杼,弑齊後莊公(呂光)者】,君之雠也。天或者将棄彼矣。彼實家亂,子何病焉!崔之薄,慶之厚也。”他日又告。慶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難,吾助女。”

九月庚辰,崔成、崔強殺東郭偃、棠無咎于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衆皆逃,求人使駕,不得。使圉人駕,寺人禦而出。且曰:“崔氏有福,止餘猶可。”遂見慶封。慶封曰:“崔、慶也。是何敢然?請為子讨之。”使盧蒲弊帥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宮而守之,弗克。使國人助之,遂滅崔氏,殺成與強,而盡俘其家。其妻缢。弊覆命于崔子,且禦而歸之。至,則無歸矣,乃缢。崔明夜辟諸大墓。辛巳,崔明來奔,慶封當國。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545年,即周靈王二十七年,齊景公(呂杵臼)三年。

  崔氏之亂,喪群公子。故鉏在魯,叔孫還在燕,賈在句渎之丘。及慶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與晏子邶殿(邶殿,今山東昌邑縣西北郊),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獨弗欲?”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無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制度,古時,布寬二尺二寸,帛寬二尺四寸,不能增減,此即制度),使無遷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幅,限制)也。”與北郭佐邑六十,受之。與子雅邑,辭多受少。與子尾邑,受而稍(稍,盡也。盡還之于景公)緻之。公以為忠,故有寵。釋(釋,放也,謂逐之)盧蒲弊(盧蒲嫳,慶封之黨)于北竟。

盧 蒲 癸 與 盧 蒲 嫳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545年,即周靈王二十七年,齊景公(呂杵臼)三年。

【經】二十有八年春,無冰。

夏,衛石惡出奔晉。

邾子來朝。

秋八月,大雩。

仲孫羯如晉。

冬,齊慶封來奔。

十有一月,公如楚。

十有二月甲寅(甲寅,十六日),天王(天王,周靈王)崩。

乙未(乙未,十二月無乙未,日誤),楚子昭(楚子昭,康王)卒。

【傳】慶封(慶封,慶克之子)好田而耆酒,與慶舍政,則以其内實遷于盧蒲嫳(盧蒲嫳,盧蒲癸之弟)氏,易内而飲酒。數日,國遷朝焉。使諸亡人得賊者,以告而反之,故反盧蒲癸(盧蒲癸,盧蒲嫳之兄)。癸臣子之(子之,慶舍字,慶封之子。癸為慶舍之臣),有寵,妻之。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餘辟,餘獨焉辟之?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惡識宗?”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寝戈而先後之。

公膳日雙雞,饔人竊更之以鹜。禦者知之,則去其肉,而以其泊饋。子雅(子雅,栾竈)、子尾(子尾,高虿)怒。慶封告盧蒲嫳。盧蒲嫳曰:“譬之人如禽獸,吾寝處之矣。”使析歸父告晏平仲(晏平仲,晏嬰)。平仲曰:“嬰之衆不足用也,知無能謀也。言弗敢出,有盟可也。”子家(子家,慶封字。)曰:“子之言雲,又焉用盟?”告北郭子車(子車,齊大夫)。子車曰:“人各有以事君,非佐(佐,子車名)之所能也。”陳文子(文子,田須無)謂桓子(桓子,田無宇)曰:“禍将作矣,吾其何得?”對曰:“得慶氏之木百車于莊。”文子曰:“可慎守也已。”

盧蒲癸、王何蔔攻慶氏,示子之兆,曰:“戓蔔攻雠,敢獻其兆。”子之曰:“克,見血。”冬十月,:慶封田于萊,陳無宇從。丙辰,文子使召之,請曰:“無宇之母疾病,請歸。”慶季蔔之,示之兆,曰:“死。”奉龜而泣,乃使歸。慶嗣聞之,曰:“禍将作矣。”謂子家(子家,慶封字):“速歸,禍作必于嘗,歸猶可及也。”子家弗聽,亦無悛志。子息(子息,慶嗣字)曰:“亡矣!幸而獲在吳、越。”陳無宇濟水,而戕舟發梁。

盧蒲姜(姜,盧蒲癸妻,慶舍女)謂癸曰:“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癸告之。姜曰:“夫子愎,莫之止,将不出。我請止之。”癸曰:“諾。”十一月乙亥,嘗于太公之廟,慶舍莅事。盧蒲姜告之,且止之,弗聽,曰:“誰敢者?”遂如公。麻嬰為屍,慶奊為上獻。盧蒲癸、王何執寝戈,慶氏以其甲環公宮。陳氏、鮑氏之圉人為優。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優,至于魚裡。栾(栾竈,子雅)、高(高虿,子尾)、陳(田須無)、鮑(鮑國)之徒介慶氏之甲。子尾抽桷,擊扉三,盧蒲癸自後刺子之,王何以戈擊之,解其左肩。猶援廟桷,動于甍。以俎、壺投,殺人而後死。遂殺慶繩、麻嬰。公懼,鮑國曰:“群臣為君故也。”陳須無以公歸,稅服而如内宮。

慶封(慶封,慶舍父)歸,遇告亂者。丁亥,伐西門,弗克。還伐北門,克之。入,伐内宮,弗克。反,陳于嶽,請戰,弗許,遂來奔。獻車于季武子,美澤可以鑒。展莊叔見之,曰:“車甚澤,人必瘁,宜其亡也。”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氾祭。穆子不說,使工為之誦茅鸱,亦不知。既而齊人來讓,奔吳(吳,吳國)。吳句餘予之朱方(朱方,吳邑。今江蘇鎮江丹徒鎮南),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舊。子服惠伯謂叔孫曰:“天殆富淫人,慶封又富矣。”穆子曰:“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殲旃。”

癸巳,天王(天王,即周靈王)崩。未來赴,亦未書,禮也。

崔(崔,崔杼)氏之亂,喪群公子,故鉏在魯,叔孫還在燕,賈在句渎之丘。及慶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獨弗欲?”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無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與北郭佐邑六十,受之。與子雅邑,辭多受少。與子尾邑,受而稍緻之。公以為忠,故有寵。釋(釋,放也,謂逐之)盧蒲嫳于北競。

求崔杼之屍,将戮之,不得。叔孫穆子曰:“必得之。武王有亂臣十人,崔杼其有乎?不十人,不足以葬。”既,崔氏之臣曰:“與我其拱璧,吾獻其柩。”于是得之。十二月乙(乙,“乙”字誤,是“己”字)亥朔,齊人遷莊公,殡于大寝。以其棺屍崔杼于市。國人猶知之,皆曰“崔子也”。

高豎以盧叛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4年,即周景王元年,齊景公(呂杵臼)四年。

【經】仲孫羯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衛世叔儀、鄭公孫段、曹人、莒人、騰人、薛人、小邾人城杞。

……

齊高止出奔北燕。

【傳】齊高子容(高子容,高止)與宋司徒見知伯(知伯,荀盈),女齊相禮。賓出,司馬侯言于知伯曰:“二子皆将不免。子容專,司徒移,皆亡家之主也。”知伯曰:“何如?”對曰:“專則速及,侈将以其力斃,專則人實斃之,将及矣。”

……

秋九月,齊公孫虿(公孫虿,即子尾,高虿也)、公孫竈(公孫竈,即子雅,栾竈也)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乙未,出。書曰:“出奔。”罪高止也。高止好以事自為功,且專,故難及之。

冬,孟孝伯如晉,報範叔(範叔,範士鞅)也。

為高氏之難故,高豎(高豎,高止之子)以盧(盧,盧邑,齊國地名。今山東長清西南二十五裡,平陰東北)叛。十月庚寅,闾丘嬰帥師圍盧。高豎曰:“苟請高氏有後,請緻邑。”齊人立敬仲(敬仲,即高傒)之曾孫酀(酀,高酀,即高偃),良敬仲(敬仲,猶賢)也。十一月乙卯,高豎緻盧而出奔晉(晉,晉國),晉人城綿(綿,綿上。今山西晉中介休東南)而置旃。

盧 蒲 嫳

(範陽盧氏族譜盧姓第一人)

公元前?- 公元前?,春秋時期齊國大臣,

慶封屬大夫,盧蒲癸【公元前?- 公元前?,

春秋時期齊國勇士,齊後莊公(呂光)之心腹,

慶舍(慶封之子)之女婿】之弟。公元前539年,被栾竈【齊惠公(呂元)之孫】放逐于北燕。

《左傳•昭公三年》

公元前539年,即周景王六年,齊景公(呂杵臼)九年。

【傳】齊侯【齊景公(呂杵臼)】田于莒(莒,莒邑,古莒子國。今山東日照莒縣),盧蒲嫳(盧蒲嫳,盧蒲癸之弟)見,泣,且請曰:“餘發如此種種,餘奚能為?”公【齊景公(呂杵臼)】曰:“諾。吾告二子。”歸而告之。子尾[子尾,謂高虿(公孫虿),“以父【呂祁(公子祁),字子高】字為氏”,以‘高’字為氏。齊惠公(呂元)之孫]欲複之,子雅[子雅,謂栾竈(公孫竈),以父【呂堅(公子堅),字子栾】字為氏,以栾為氏。齊惠公(呂元)之孫]不可,曰:“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寝處我矣。”九月,子雅(子雅,栾竈)放(放,放逐,謂逐之)盧蒲嫳于北燕。

按先秦史籍《左傳》,範陽盧氏不是高傒裔。為此,清乾隆著名校勘古籍大家、藏書家盧文弨(浙江餘姚人,祖籍範陽)公在《抱經堂文集》之《三峰盧氏家志序》篇一針見血的指出:

“餘嘗慨夫氏族之學之多舛也。其在單門寒族,素無達人,不能究其源流之所自,固無足怪。若夫曆官而至宰相,位不為不崇,族不為不大矣,乃觀《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往往皆鑿空傅會,兩姓也而合為一姓,一人也而分為二人,子父颠錯,燕粵混同,蓋不可勝诘也。 彼皆高門右族,豈無一二學人曾讀《左氏》、《世本》、《三史》者?顧忽略不以為意,一任其誤而莫之改革。以此而為譜,其愈于無譜幾何也?夫譜之為法,不在乎合異以為同,而在于審同以辨異。”

呂氏齊國文公(呂赤)- 康公(呂貸)

曆史年表:

齊文公(呂赤),公元前?- 公元前804年,呂無忌之子,晉穆侯之嶽父,晉文侯和曲沃桓叔之外公。公元前815年 - 804年在位。

齊成公(呂脫,又作呂說),公元前?- 公元前795年,呂赤之子。公元前803年 - 公元前795年在位。

齊莊公(呂購),公元前?- 公元前731年,呂脫之子。公元前794年 - 公元前731年在位。

齊僖公(呂祿甫,又作齊釐公),公元前?- 公元前698年,呂購之子。公元前731年 - 公元前698年在位。

齊襄公(呂諸兒),公元前?- 公元前686年,呂祿甫之子。公元前698年 -公元前686年在位。

公孫無知(呂無知),齊僖公(呂祿甫)同母弟夷仲年(呂年)之子,齊莊公(呂購)之孫,齊國君。公元前686年 - 公元前685年在位。

齊桓公(呂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公元前716年 - 公元前643年。呂祿甫之子,呂諸兒次弟,母衛國人。公元前685年 - 公元前643年在位。

齊中廢公(呂無虧,又作呂無詭),公元前?- 公元前643年,呂小白之子,母長衛姬。公元前643年在位。

齊孝公(呂昭),公元前?- 公元前633年,呂小白之子,母鄭姬。公元前642年 - 公元前633年在位。

齊昭公(呂潘),公元前?- 公元前613年,呂小白之子,母葛赢。公元前632年 - 公元前613年在位。齊昭公元年(公元前632年),晉國已是春秋五霸盟主。

齊後廢公(呂舍),公元前?- 公元前613年,呂潘之子。公元前613年在位。

齊懿公(呂商人),公元前?- 公元前609年,呂小白之子,母密姬。公元前613年10月 - 公元前609年在位。

齊惠公(呂元),公元前?- 公元前599年,呂小白之子,母少衛姬。公元前608年 - 公元前599年在位。

齊頃公(呂無野),公元前?- 公元前582年,呂元之子,母蕭同叔子。公元前598-582年在位。

齊靈公(呂環),公元前?- 公元前554年,呂無野之子。公元前581年 - 公元前554在位。

齊後莊公(呂光),公元前?- 公元前548年,呂環之子,母聲姬魯國女。公元前553年 - 公元前548年在位。

齊景公(呂杵臼),公元前?- 490年,呂環之子,母魯國大夫叔孫宣伯女,呂光異母弟。公元前547年 - 公元前490年在位。

晏孺子(呂荼,又說安孺子),公元前?- 公元前489年,呂杵臼之幼子,母芮姬,呂陽生異母弟。公元前489年在位。

齊悼公(呂陽生),公元前?- 公元前485年,呂杵臼之子,呂荼異母兄。公元前488年 - 公元前485年在位。

齊簡公(呂壬),公元前?- 公元前481年,呂陽生之子。公元前484年 - 公元前481年在位。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田常弑齊簡公(呂壬)。

齊平公(呂骜),公元前?- 公元前457年,呂陽生之子,呂壬之弟。公元前480年 - 公元前457年在位。齊平公八年(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國。

齊宣公(呂積),公元前?- 公元前405年,呂骜之子。公元前456年 - 公元前405年在位。

齊宣公五十一年(公元前405年),齊宣公死,田會自廪丘反。

齊康公(呂貸),公元前?- 公元前379年,呂積之子。公元前404年 - 公元前386年在位。

齊康公(呂貸)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常曾孫田和把齊康公流放到海濱。立為齊候,列于周室,紀元年。史稱"田氏代齊“。

齊康公二十六年(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呂貸)卒。齊太公(呂尚,又名呂望)裔呂氏絕宗廟社稷祀。

- 田氏代齊 -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陳完【陳完,陳他之子。即田敬仲(田完)】者,陳厲公他(他,陳他也。陳文公之少子,陳鮑異母弟)之子也。完生,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蔔完,卦得觀:“是為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四嶽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厲公者,陳文公少子也,其母蔡女。文公卒,厲公兄鮑立,是為桓公(桓公即陳鮑,陳他異母兄)。桓公與他異母。及桓公病,蔡人為他殺桓公鮑及太子免(免,陳免也,陳林之兄,陳鮑之子)而立他,為厲公(厲公即陳他)。厲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於蔡人,數歸,厲公亦數如蔡。桓公之少子林(林,陳林也,陳免之弟,陳鮑之少子)怨厲公殺其父與兄,乃令蔡人誘厲公而殺之。林自立,是為莊公(莊公,即陳林,陳鮑之少子,陳杵臼之兄)。故陳完不得立,為陳大夫。厲公之殺,以淫出國,故春秋曰“蔡人殺陳他”,罪之也。

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即陳杵臼,陳林之弟)。

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禦寇(禦寇,即陳禦寇,陳杵臼之子)。禦寇與完(完,即陳完,田氏齊國始祖)相愛,恐禍及己,完故奔齊。齊桓公(齊桓公,即呂小白)欲使為卿,辭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桓公使為工正。齊懿仲欲妻完,蔔之,占曰:“是謂鳳皇于蜚,和鳴锵锵。有妫之後,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卒(卒,終于)妻完。完之奔齊,齊桓公立十四年矣。

完(陳完,即田完也)卒,谥為敬仲。仲生孟夷(孟夷,田稚也)。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田,田氏始于陳完(田完)】氏。

田孟夷【田孟夷(田稚)】生湣【田孟莊(田湣)】,田湣孟莊生文子須無【田文子(田須無)】。田文子事齊莊公【齊後莊公(田光)】。

晉之大夫栾逞作亂於晉,來奔齊,齊莊公【齊後莊公(田光)】厚客之。晏嬰與田文子谏,莊公弗聽。

文子卒,生桓子無宇【田桓子(田無宇)】。田桓子無宇有力,事齊莊公【齊後莊公(呂光)】,甚有寵。

無宇卒,生武子開【田武子(田開)】與釐子乞【田釐子(田乞)】。田釐子乞事齊景公【齊景公(呂杵臼)】為大夫,其收賦稅於民以小鬥受之,其禀予民以大鬥,行陰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齊衆心,宗族益彊,民思田氏。晏子數谏景公,景公弗聽。已而使於晉,與叔向私語曰:“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晏嬰卒後,範、中行氏反晉。晉攻之急,範、中行請粟於齊。田乞欲為亂,樹黨於諸侯,乃說景公曰:“範、中行數有德於齊,齊不可不救。”齊使田乞救之而輸之粟。

景公太子死,後有寵姬曰芮子,生子荼(荼,呂荼)。景公病,命其相國惠子【國惠子(國夏)】與高昭子【高昭子(高張)】以子荼(荼,呂荼)為太子。景公卒,兩相高、國立荼,是為晏孺子【晏孺子(呂荼)】。而田乞不說,欲立景公他子陽生(陽生,呂陽生)。陽生素與乞(乞,田乞)歡。晏孺子之立也,陽生奔魯。田乞僞事高昭子、國惠子者,每朝代參乘,言曰:“始諸大夫不欲立孺子。孺子既立,君相之,大夫皆自危,謀作亂。”又绐大夫曰:“高昭子可畏也,及未發先之。”諸大夫從之。田乞、鮑牧與大夫以兵入公室,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衆追國惠子,惠子奔莒,遂返殺高昭子。晏圉奔魯。

田乞使人之魯,迎陽生(陽生,呂陽生)。陽生至齊,匿田乞家。請諸大夫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幸而來會飲。”會飲田氏。田乞盛陽生橐中,置坐中央。發橐,出陽生,曰:“此乃齊君矣。”大夫皆伏谒。将盟立之,田乞誣曰:“吾與鮑牧(鮑牧,即鮑息)謀共立陽生也。”鮑牧怒曰:“大夫忘景公之命乎?”諸大夫欲悔,陽生乃頓首曰:“可則立之,不可則已。”鮑牧恐禍及己,乃複曰:“皆景公之子,何為不可!”遂立陽生於田乞之家,是為悼公【齊悼公(呂陽生),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85年在位】。乃使人遷晏孺子於骀,而殺孺子荼【晏孺子(呂荼)】。悼公既立,田乞為相,專齊政。

四年(公元前485年),田乞卒,子常(田常)代立,是為田成子。

鮑息(鮑息,即鮑牧。《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四年,吳魯伐齊南方。鮑子弑悼公,赴于吳。吳王夫差哭于軍門外三日。将從海入讨齊。齊人敗之,吳師乃去。)與齊悼公有郄,弑悼公【齊悼公(呂陽生)】。齊人共立其子壬(壬,呂壬),是為簡公(齊簡公)。田常成子與監止俱為左右相,相簡公。田常心害監止,監止幸於簡公,權弗能去。於是田常複脩釐子之政,以大鬥出貸,以小鬥收。齊人歌之曰:“妪乎采芑,歸乎田成子!”齊大夫朝,禦鞅谏簡公曰:“田、監不可并也,君其擇焉。”君弗聽。

子我者,監止之宗人也,常與田氏有卻。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寵。子我曰:“吾欲盡滅田氏适,以豹代田氏宗。”豹曰:“臣於田氏疏矣。”不聽。已而豹謂田氏曰:“子我将誅田氏,田氏弗先,禍及矣。”子我舍公宮,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宮,欲殺子我。子我閉門。簡公【齊簡公(呂壬)】與婦人飲檀台,将欲擊田常。太史子馀曰:“田常非敢為亂,将除害。”簡公乃止。田常出,聞簡公怒,恐誅,将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賊也。”田常於是擊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勝,出亡。田氏之徒追殺子我及監止。

簡公出奔,田氏之徒追執簡公于徐州。簡公曰:“蚤從禦鞅之言,不及此難。”田氏之徒恐簡公複立而誅己,遂殺簡公【齊簡公(呂壬)】。簡公立四年而殺。於是田常立簡公弟骜(骜,呂骜。呂壬之弟),是為平公(齊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為相。

田常既殺簡公,懼諸侯共誅己,乃盡歸魯、衛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脩功行賞,親於百姓,以故齊複定。

田常言於齊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罰人之所惡,臣請行之。”行之五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田常於是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彊者,而割齊自安平以東至琅邪,自為封邑。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

田常乃選齊國中女子長七尺以上為後宮,後宮以百數,而使賓客舍人出入後宮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馀男。

田常卒,子襄子盤【田襄子(田盤)】代立,相齊。常谥為成子【田成子(田常)】。

田襄子既相齊宣公【齊宣公(呂積),呂骜之子】,三晉(三晉,趙、魏、韓也)殺知伯(知伯,本姓荀,名瑤。因其祖食邑于知,遂以知為氏,知氏也)分其地。襄子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與三晉通使,且以有齊國。

襄子卒,子莊子白【田莊子(田白)】立。田莊子相齊宣公【齊宣公(呂積)】。宣公四十三年,伐晉,毀黃城,圍陽狐。明年,伐魯、葛及安陵。明年,取魯之一城。

莊子卒,子太公和【田太公(田和)】立。田太公相齊宣公(呂積)。宣公四十八年,取魯之郕。明年,宣公與鄭人會西城。伐衛,取毌丘。宣公【齊宣公(呂積)】五十一年(公元前405年)卒,田會自廪丘反。

宣公【齊宣公(呂積),公元前405年】卒,子康公貸【齊康公(呂貸)】立。貸立十四(公元前386年),淫於酒婦人,不聽政。太公【田太公(田和)】乃遷康公【齊康公(呂貸)】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明年,魯敗齊平陸。

三年,太公【田太公(田和)】與魏文侯【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72年 - 公元前396年,山西夏縣人,魏桓子(魏駒)之孫。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45年繼承晉國魏氏領袖,公元前403年,魏、趙、韓被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康公【齊康公(呂貸)】之十九年(公元前379年),田和立為齊侯【田齊太公(田和)】,列於周室,紀元年。

……

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兵擊齊。齊王(齊王,田建)聽相後勝(後勝,田建的舅舅)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天下一并於秦,秦王政立号為皇帝。

1世 田完【齊桓公(呂小白)工正之官】,

春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

公元前705年 - 公元前?,字敬仲,陳躍之子,春秋時期陳國人。陳國内亂,奔齊,陳完變名姓為田完。齊桓公(呂小白)十四年(公元前672年),讓田完做了工正之官。

2世 田稚(孟夷),田完之子。

3世 田湣(孟莊),田稚之子。

4世 田須無(田文子),田湣之子,事齊後莊公(呂光)。

5世 田無宇(田桓子),田須無之子。田無宇有力,事齊後莊公(呂光),甚有寵。

6世 田乞(田釐子),田無宇之子。

事齊景公(呂杵臼),為大夫。田乞欲為亂,事黨于諸侯。至齊悼公(呂陽生)時,田乞為相,專齊政。

7世 田常(田成子),田乞之子。

齊簡公(呂壬)左相。田常弑齊簡公,立齊平公(呂骜)。

8世 田盤(田襄子),田常之子。

為齊宣公(呂積)相。

9世 田白立(田莊子),田盤之子。

為齊宣公(呂積)相。

田氏齊國曆史年表

齊宣公(呂積)五十一年(公元前405年)卒,田會自廪丘反。

10世 田和(田齊太公),田白立之子。

公元前?- 公元前384年,為齊宣公(呂積)相。齊康公(呂貸)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為齊候,列于周室,紀元年。史稱"田氏代齊“。公元前386年 - 公元前384年在位。

11世 田剡(齊侯剡),田和之長子。

公元前?- 公元前375年,田午弑田剡及孺子喜,公元前383年-公元前375年在位。

《竹書紀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剡,田剡。田和之長子,田午之兄)立。後十年,齊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喜,田喜。田剡之子)而為公。”

11世 田午(田齊桓公),田和之次子。

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57年,國都臨淄,公元前374年 - 公元前357年在位。

12世 田因齊(齊威王,又作田嬰齊),田午之子。

公元前378年 - 公元前320年,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20年在位。

13世 田辟彊(齊宣王),田因齊之子。

公元前350年 - 公元前301年,

公元前319年 - 公元前301年在位。

14世 田地(齊湣王),田辟彊之子。

公元前? - 公元前284年,

公元前 300年 - 公元前284年在位。

15世 田法章(齊襄王),田地之子。

公元前?- 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83年 - 公元前265年在位。

16世 田建(齊王建),田法章之子,母君王後(莒太史敫之女)。

公元前280年 -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64年 - 公元前221年在位。

16世 田假,齊王田建之弟,秦末擁立為齊王。

齊王田建裔:

①17世 田升,田建之子。

②17世 田桓,田建之子。

③17世 田轸,田建之子。

18世 田安,田升之子。

公元前? - 公元前202年,西楚王朝的濟北王(公元前206年 - 公元前202年),都博陽(今山東泰安),後因田榮造反而被殺。是漢朝名士王遂的祖父,繡衣禦史王賀的曾祖父,漢元帝皇後王政君,新朝開國皇帝王莽的直系先祖。

整理自《左傳》、《國語》、《史記》、《竹書紀年》、《長清縣志》等。

中 華 盧 氏 源 流

盧 燮 平

中華盧氏,吾族溯源。

悠悠華夏,泱泱盧氏。

源于尊盧,炎帝參盧。

夏商盧方,以國為氏。

周封盧子,呂齊吞并。

長清盧邑,盧姓主流。

中興始祖,範陽盧植。

枝繁族旺,萬世隆昌。

2020年9月16日于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