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經濟都是逃避不了的話題。
有的國家富有,有的卻很貧窮,甚至是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朝代之間也會有很大差别,有的時期國泰民安,有的時期卻民不聊生。
而我們個人都會面對經濟問題,例如:你買房買車,給孩子選擇幼兒園,甚至購買柴米油鹽等等。
每個人都生活在經濟大環境之下,對經濟學有了解,具有經濟學家的思維,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這本《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就是寫給我們普通人的經濟學入門書籍,讓沒有經濟學背景知識的人也能讀懂。
作者宇澤弘文,是日本理論經濟學的奠基者,是他影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他被《日本經濟新聞》譽為“與諾貝爾經濟學獎擦肩的巨匠”。
他反對故作高深的那些研究,他強調要用數學解決有社會意義的經濟問題。
本書為讀者系統梳理了經濟學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現在的,介紹了衆多的經濟學家是如何對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做研究,對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化解經濟危機,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
讓我們跟着經濟學大師的腳步,走進一場經濟學之旅吧。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經濟學”是幹什麼的?它是把人類的經濟行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揭示現象背後的各種因素,提供經濟社會的運行規則。同時為消除貧困,穩定物價,糾正不公平等現象為目的,提供方法和策略,發展經濟,最終讓人們過上富足的生活。
1、一本書和一隻手開創了經濟學
提到經濟學,亞當·斯密——是你要認識的第一位大人物。
1776年他出版了《國富論》,這是斯密用了10年時間完成的作品,那一年他53歲。這本書讓“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出現在曆史舞台。
斯密的這本書開創了經濟學的萌芽,為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來的很多經濟學家提出的理論以及研究都是以《國富論》為基礎進行的。
就像《經濟的律動:讀懂中國宏觀經濟與市場》這本書的作者說的
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學,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後來的著作,在方法和分析上有進步(退步)和細化(走偏),但是在方向上并沒有突破。
可見《國富論》這本經典著作對經濟學思想的意義與影響。
01、社會分工的益處
很多人對斯密的認識是從“分工”開始的,因為《國富論》的第一章就是“論分工”。畢竟《國富論》這本800多頁的大部頭,沒有幾個人能從頭看到尾。
全書的第一句寫道:
“勞動生産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出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
斯密提出,想提高财富生産效率,關鍵在于勞動分工。斯密論述了其中的三大原因:工人熟練度的提升、工人專注于單一工種将更有效率、大量的機械的發明便利和簡化了勞動。
《國富論》中有個著名的扣針制造業的案例。一個工人要完成全部工序,一天也造不出一枚紐扣。但如果不同工人分工,每人隻負責一個工序,那麼10個工人一天就能生産48000枚扣針。這個結果是不是讓你大吃一驚。
直到今天,很多電子元器件的工廠仍然延續了“分工”的生産方式,在流水線上每個工人隻在一個工位僅負責一道工序。
分工合作讓産量有了飛躍。當然“分工受制于市場規模”任何一個行業,市場規模越大,分工将越細。這就是“斯密定理”。
02、推動利益統一的那隻手
斯密道出了一個很多人不敢說的秘密,他說“分工”不是他發明的,而是本來就存在于人們心中——“利己之心”。
他認為,在經濟生活中,一切行為的原動力不是來自同情心或利他主義,而是利己之心。即每一個人都有改善生活條件的欲望。并且人們是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交換經濟勞動和成果。
如此說來,按照斯密的理論是不是可以解釋,人們“分工合作”未必抱有促進社會利益的動機,真實的目的是為了最大的利己。
隻是在一個自由放任的社會裡,人們受着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推動,在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同時,也滿足了他人的需求。
正是市場經濟這隻“無形的手”讓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達成了統一。每個人在為整個社會的運行做着該做的事,推動整個社會朝着平衡富足前進。
03、為經濟學提供完整的架構《國富論》共五章提出了一系列的觀點:從勞動的社會分工出發,闡明了勞動才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力量。
提出了市場交換的價值,論述關于商品、貨币、資本、産業組織、資本主義再生産過程、國際貿易的理論,解釋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經濟循環過程。最後分析了國家在市場經濟社會裡扮演的角色。
斯密第一次定義了生産的三大要素:勞動、土地和資本。在他看來,是資本帶來了市場,進而帶來了勞動分工的擴展,資本的投入導緻市場擴張,而後者反過來也帶來更多的利潤和投資。
所謂的“資本主義”便是從這個定義延展出來的概念。
當時“重農”和“重商”兩種思想并存,斯密既反對專制和壟斷的商業制度,也對過度保護農業的政策持批評态度。
斯密信奉的是自由主義,斯密反複強調隻有自由發展市場經濟的政策才是最理想的。才能促進新産業的形成,提高公民的水準。
可以說《國富論》勾勒出了經濟學的整體畫像。這本國富論作為經濟學的雛形,至今都有重要的價值。
亞當·斯密是一位真正的自由主義者,他所開創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被認為是“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2、最的大貢獻和最大的争議
第二位要介紹的,可能是經濟學說史上最有争議的人物,他就是凱恩斯。
01、兩次終結的發生在凱恩斯之前,斯密創立經濟學之後,還先後出現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
當時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與剝削的概念, 分析了社會分配不公以及導緻的人們貧窮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産資料私有制,古典經濟學理論根本無法解決社會的貧窮與分配不公等問題,最終古典經濟學走向了終結。
到20世紀2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出現大規模的停滞,新古典經濟學的前提和基本假設,此時暴露出了嚴重缺陷。它的理論已經不再被人們所信任,伴随着美國經濟大蕭條到來,新古典經濟學就此終結。
02、凱恩斯時代的貢獻凱恩斯的貢獻與争議都集中在一本書上,1936年他出版了《就業、利息與貨币通論》(簡稱《通論》),自此開創了“宏觀經濟學”,發明了經濟波動管理理論。
他的貢獻是,在“新古典經濟學”失去作用時,《通論》成為當時很多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指導。從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初期被稱為"凱恩斯時代"。
可以說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讓這些國家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通論》成為了化解這次世界經濟危機的良藥。
03、核心觀點與争議
為何拯救經濟危機的“良藥”會引起這麼多争議呢?
要知道,凱恩斯理論的核心:在于“有效需求理論”。他認為有效需求最終決定了就業量,當貨币工資降低時,有效需求可能會下降。
凱恩斯提出,減少非自願失業增加有效需求的手段有兩個:一個直接的方式是增加财政支出;一個間接手段是增加貨币供給量。
可以看出,凱恩斯是想用“靈活運用财政政策及貨币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和收入的平等分配。
争議的焦點是:凱恩斯的需求管理變成了政府主導經濟。市場與政府的界定不清。
“需求管理”本是在以市場機制為主的基礎上,對市場的運作進行“微調”。但《通論》卻為政府幹預經濟打開了方便之門。
後人對《通論》進行整理加工發展時,批判凱恩斯的論述不嚴謹。
其實《通論》的寫作,對凱恩斯而言是個思考和探索的過程,而不是梳理和表達的過程。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凱恩斯發明了需求管理理論,可是使用這一理論的并不是理論本身。
實際上,世間需要什麼樣的發展,理論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經濟問題本身就是複雜的,很難說清楚。因為沒有重複實驗,沒法驗證。被案例證否定之後,修訂後會繼續辯論,而理論的發展往往以這種“與時俱進”的方式周而複始下去。
可見每一種學派觀點,隻不過限于某一特定時期的一個解釋的側面和角度而已。用凱恩斯本人的那一句“長期我們都死了”。
3、一部未完成作品的意義
如果說凱恩斯化解了第一次經濟危機,那麼這一位就是化解“第二次經濟危機”的人——瓊·羅賓遜。
01、一位卓越的女性瓊·羅賓遜,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女性經濟學家,她也是世界級經濟學家當中的唯一女性。
羅賓遜還有三項貢獻值得諾貝爾獎:創立壟斷競争理論,發展補充完善凱恩斯理論,創立新資本積累理論。
02、第二次經濟危機來了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世界經濟再次陷入了混亂、不穩定、不均衡的狀态。尤其是美國,出現了通貨膨脹、大量失業、國際收支失衡。
而此時經濟學思想正處于變革和混亂中,就連凱恩斯的财政和貨币政策也完全失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失去了過往的思想上的主導地位。
這時最急需的不是效率和增長,而是公正的分配與消除貧困。
03、這本書成了救命稻草《現代經濟學導論》這本書為此次經濟危機提供了指導作用。
這是瓊·羅賓遜在1973年,與約翰·伊特韋爾合著的,書中講述了她的動态不平衡理論的新構想,但并沒說清楚具體的形式,可以說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而現代經濟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市場的不均衡和社會的不均衡,以及通過何種途徑解決。
這本書就在經濟學家們一籌莫展時成了救命稻草,它提供了現代經濟學探索的方向,成為黑暗中指點迷津的燈火。
結尾
由于篇幅限制,隻粗淺地介紹了三位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經濟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值得你去認識,,有很多精彩的經濟學觀點和理論有待你去了解。
這次經濟學之旅即将結束,但經濟學的研究與發展不會停止,新的經濟學分析框架,新的經濟時代正在形成中。
如果你問學習經濟學有什麼用?就像學曆史、學哲學有用嗎?有些知識本來就沒有直接的用處,而是一個人自身修養的一部分。
不懂曆史的人,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不懂哲學的人,時常會失去方向。而不懂經濟學的人呢?
學習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受經濟學家的欺騙。——瓊·羅賓遜
我是50 悠秀姐姐,财務人&寫作教練,人生不設限,終身學習終生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