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源遠流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曆史中出現了許多燦爛的文化,但最終都随着歲月的流逝而湮沒于塵埃中。
如今我們所熟悉了解的曆史都是從各個朝代學者記錄下來的曆史文獻而來,同時還有衆多的實物,包括器物、遺迹、遺址等。而這些簡牍是紙張發明之前,中國古人最主要的文字書寫載體之一。在浩如煙海的曆史典籍中,文字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紙被發明和推廣之前,“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古人一般以竹制的稱為“簡”,以木制的稱為“牍”,雖然有了紙,但古人使用簡牍的曆史仍有三千多年。
這種簡書對傳播政治、文化、軍事、醫學 等各種知識都發揮過重大作用,它們都成為研究曆史極為珍貴的佐證。每當古墓中出土簡牍時,對于現代考古學者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是非常有難度的,但他們仍然視之為珍寶,這不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中最值錢的便是簡牍了。
2011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山上,一座古代墓葬因為被盜掘而遭到群衆舉報,文物部門立即趕到現場,從此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考古工作。
考古學家小心勘測,直到2015年,海昏侯墓主椁室才被開啟椁室中淤泥堆積、泥濘不堪,考古人員進入現場小心清理,并沒注意到地上一堆黑乎乎的“泥土”,現場人員回憶說起,“竹簡堆積在回廊西北角,看上去像是一堆沒用的漆皮”,差點将其當作淤泥進行清理了。
等到國家組的頂級專家吳順清來到現場後,他判斷這堆黑乎乎的“泥土”是漢竹簡,之後,竹簡被考古人員“護送”到了研究室,經過清理修複,墓中竟然出土了五千多枚竹木簡牍。
五千多枚竹簡絕對是這次墓中出土的價值最高的文物,價值連城,而對竹簡下的功夫也是這批出土文物中最大的,為了剝離它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個手抖,就可能讓一根竹簡變成了兩根。
在剝離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對每根竹簡提取它們的正攝影像,然後再對每一根竹簡進行編号,編号完成後,又會被3D機器進行掃描,保存它們的3D數據,以為後續工作進行參考。
等到剝離的後期工作中,專業人員發現大部分竹簡脆弱不堪,連基本的剝離也無法進行,工作人員隻得另尋他法,采取化學方法進行修複,在上百種的加固劑中挑選,最終采用乙醇、高級醇填充脫水法,置換出竹簡内部水分,這才讓竹簡變得堅固,以完成後續剝離工作。
最終,光是第一步剝離就花了一年時間,接下來的清洗、脫色和解讀更是不簡單。灰塵看似是輕飄飄的,但附着在竹簡上的灰塵卻需要用韌性高的軟刷輕輕拂去,否則就會破壞掉竹簡上的文字。
脫色更是神奇,一根根黑乎乎的竹簡經過脫色後,變成了米黃色,字迹也變得清晰,然後采用紅外線掃描保存,這才是能夠讓專家進行最終解讀的竹簡。當工作人員進行解讀後,這才體會到文字帶來的曆史價值和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截至2019年2月,海昏侯墓自2011年發掘以來,出土了1萬餘件(套)珍貴文物,其中有兩千多枚韘形佩、玉劍彘等精美玉器,金器數量已達378件,實用車馬陪葬坑更是出土了雕刻精美紋飾鎏金的錯銀青銅車馬器……是中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
2019年3月,海昏侯墓中出土的5200多枚簡牍被負責文字釋讀工作的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公布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内容涵蓋《悼亡賦》、《論語·知道》、《易經》、《禮記》、《孝經》、《醫書》、《六博棋譜》。
其中《六博棋譜》記載了一種名為“六博”棋的行棋口訣,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漢代的社會風尚乃至兵制提供了很好的實物資料,《論語·知道》篇被初步斷定屬《論語》的《齊論》版本,這已經失傳1800年之久。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簡實在是意義重大,央視播出的首部古籍修複保護紀錄片《古書複活記》第四集就介紹了“簡牍複活”的故事,竹簡複活的過程非常神奇,讓普通人歎為觀止的同時,也體會到工作人員的不易,但在他們看來,卻甘之如饴,因為他們從事的是一項非常偉大的工作。
參考資料:
【《海昏侯墓的發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