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十八扯 018
“老子如果聽到你再說老子,老子就喊你曉得哪個才是這個家頭的老子!”
“老子就隻是說了一句老子,老子為啥子說不得。”
在四川,老子也許是道家的創始人,也許是一句充滿氣勢的自稱,也許是你的老漢兒。
“四川老子雲南媽,貴州兒子背鹽巴”。
雲貴川的這句舊俗語是啥子意思喃?早些時候的雲南人張口就是帶“你媽啰”、貴州人說話喜歡帶上“兒啰”,而四川人則喜歡以“格老子”開頭。
以前川人的嘴裡最喜歡兩個“子”:錘子和老子。錘子我們暫且不表,老子卻是川人的最愛。在巴蜀境内,無論是販夫走卒、商賈農工,還是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無論是遠至“唐宋元明清”,還是近到“現如今”,“老子”都是川人最喜歡挂在嘴邊的。
四川人為啥子要自稱“老子”,這種說法是從啥子時候開始流行的?“老子”的說法又為啥子在巴蜀之地廣為流傳?
關于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有兩個不同版本的說法。至于哪個版本的說法更符合實情,就由各位看官見仁見智了。
第一個版本的說法和道教在四川的興盛有直接聯系。
四川作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發源地,數千年來,長盛不衰。巴蜀境内,有道教名山青城山,有著名宮觀青羊宮,鶴鳴山道觀,青城山天師洞,建福宮等等。尤其是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淵尊老子(李耳)為先祖,并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阙聖祖太上玄元皇帝”,此時道教在巴蜀境内盛極一時,風頭無兩。
老子思想和道教文化至此在巴蜀境内流行開來,甚至影響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人們的倫理思想、生活方式,甚至吃飯說話都受到了影響,最典型的便是人們說話時喜歡把“老子曾經說過……”挂在嘴邊。
日常生活裡的吃住行需要遵從老子的思想。談經論道,解決糾紛需要引用老子的思想。彼時蜀地的人們不僅把老子供在神壇之上,更是随時揣在心裡,挂在嘴邊。與人争論的時候,一定要說“老子曰”,似乎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權威和正确。做事的時候,一定要用上“老子曰”,似乎隻有在老子思想指導下做事才正确。
這種“老子曰”的說法方式逐漸從廟堂走到了坊間。随着時間的推移,蜀地的人們省去了老子在典籍裡的原話,省去了“曰”,直接簡潔明了地用“老子”作為第一人稱說話。漸漸地這種說話方式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口癖和俗語,也就在巴蜀之地流傳下來了。
另外,“老子”作為一種尊稱逐漸過渡到了長輩身上,一來二去“老子”在四川方言裡也就有了“老漢兒”(父親)的涵義在裡面。不過在生活中大多數人說“老子”卻是存着占别人便宜的心理,這就使得這個詞帶有一絲不愉快的味道在其中。
第二個版本的說法則和古時候的人稱代詞有關。
有資料記載,早在漢晉時期的古人就喜歡自稱“老子”,這個用法和不才、在下、下走、鄙人等自謙詞是同一用法,彼時古人常在口語用“老子”來表示謙虛。
時間來到宋代,“老子”的用法變得更為廣泛。詩人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他曾在入蜀的時候經過了一個叫“南鄭”的地方(今陝西漢中,當時屬四川),見識到了“西陲俚俗”。當地人習慣稱自己的父親為“老子”。了解到這個習俗,陸遊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北宋時西羌人把鎮守西部邊關的範雍稱為“大範老子”,把範仲淹稱為“小範老子”,這都是出于尊敬之意。
這種把“老子”作為尊稱的習俗,随着入蜀出蜀人的不斷往來,在耳濡目染間逐漸鞏固和流傳開來,一代一代傳了下去。我們在很多和巴蜀之地有關的文人詩詞中都能見到蛛絲馬迹,諸如蘇轼的“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陸遊的“老子饞堪笑,珍馐憶少城”,黃庭堅的“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愛聽臨風笛”都是如此用法。
以前兩個版本的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你們覺得哪種說法更為合理呢?
川人自稱“老子”,一向是有自己的原則。
一是,有長輩在場不說“老子”。如果有爸爸爺爺等長輩在場,隻要小字輩嘴巴頭帶上“老子”二字,一定是會被“老子”教訓的。二是,吵架提虛勁的時候一定要說“老子”,川人吵架時候如果不用“老子……”開頭,感覺就少了三分氣勢。隻要“老子”挂在嘴邊,就自帶了三分膽氣。三是,擺龍門陣的時一定要自稱“老子”,隻有講述“老子”的經曆,在擺懸龍門陣的時候才分外帶勁,三分的事情都可以吹成九分。四是,占别人便宜的時候,“老子”是首選。不知不覺中就把自己放在了别個父親的位置,心裡面有一種占了大便宜的暗爽。
四川人喜歡說“老子”的曆史由來已久,基本上都符合上面四條原則,不信我們從古至今的來品品看。
出生于四川眉山人的蘇轼自然是深受“老子”文化的影響,他的《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中有一句“莫驚鷗鹭,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說,如果你到了松江這個地方要喊小舟來擺渡,不要驚吓了鷗鳥和白鹭。吳中四橋河灣渡口這個地方,老子當年經常去。一句“老子當年經常去“為蘇轼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詩憑添了幾分味道。
陸遊曾經在成都旅居數年,嘴裡不自覺地就學會了自稱“老子“,又反映到了他的詩詞中。他曾在《思蜀》一詩中開篇兩句就寫道”老子饞堪笑,珍盤憶少城“,在《看梅絕句》中寫過” 老子舞時不須拍,梅花亂插烏巾香,也在《城南尋梅得絕句》中寫道“老子今年懶賦詩,風光料理鬓成絲“。如果翻譯過來是什麼意思呢?老子就是饞,老子就是喜歡不按節拍跳舞,老子今年就是懶得寫詩……這些詩詞中如果将”老子“替換成在下、鄙人等詞就少了幾分狂放不羁的味道。
四川人喜歡說“老子”算是一個既定印象,在諸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裡面都能見到。我們來看看外地人是咋個看四川人嘴裡的“老子“。
金庸先生筆下的青城派屬于巴蜀之地,在“笑傲江湖”中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而青城派的掌門人餘滄海更是書中數一數二的反派角色。我們且先從書中看看,人們對四川人和“老子”的印象。
林平之忽道:“爹,四川人說話,是不是總是叫别人‘龜兒子’,自稱‘老子’?”
林震南笑道:“四川粗人才這麼說話。普天下哪裡沒粗人?“
按照上文“老子“來曆的兩個版本來看,金庸先生寫下林震南這句話顯然是屬于川人的既定印象,”老子“這句話在很多外地人印象裡都是屬于髒話。現在很多文學作品裡都有這個現象,似乎不說上幾句”老子“、”龜兒子“,就不是四川人。
令狐大哥道:‘你問我尊姓大名,本來說給你知,卻也不妨。但你如此無禮詢問,老子睬也不來睬你。’師父,你說好笑不好笑?令狐大哥又不是他爹爹,卻自稱是他‘老子’。”
定逸哼了一聲,道:“這是市井的粗口俗語,又不是真的‘老子’!”
四川人喜歡用”當老子“來占其他人的便宜,這大概也是一個外地人的既定印象。
順便一說,拜金庸先生所賜,讀過《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四川的青城派幾乎都是奸詐小人,而這些小人開口說話一定是用“格老子的……”打頭。外地人覺得“老子“是一句髒話,很大程度上也有這些文學作品在後面推波助瀾。
時間再往前推移,我們來看看近現代四川作者作品裡的“老子“。
成都作家李劼人善于用成都話描述成都小人物的故事,在他的《暴風雨前》一文中開篇就有這樣一段,
高升紅着臉,把眼睛一眨道:“你老子才當太監!”
駱師笑道:“太監果然不好,連那話兒都要脫了。這樣好了,封你當相公,前後都有好處,對不對?”
“你爺爺才是相公!你龜兒,老不正經,總愛跟人家開玩笑!你看,老子總有一天端菜時,整你龜兒一個冤枉,你才曉得老子的厲害哩!”
這短短一段文字,便包涵了“老子“的兩個典型用法:老子當爹用,說老子壯膽氣。
從古代詩文到現在文學作品,一路看下來,我們發現川人嘴裡的“老子”丢了那份古韻,失了那些雅趣,多了些無趣的粗鄙。古人嘴裡的“老子“是一份放蕩不羁的灑脫,而現代人嘴裡的“老子”卻成了粗人的标志。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人們的認知也在變。
幾十年後,我們從川人嘴裡還能聽到“老子”兩個字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