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可能廣為人知,可以稱為“最主要的福建方言”之一,抖音裡的“愛拼才會赢”“世界第一等”等歌曲,讓福建方言又火了一把。但那些不“火”的,更加“客家”的方言呢?,音色更加難辨的地方語言,由于經濟受限方言也很難有重視。
但那些不“火”的,更加“客家”的方言呢?,音色更加難辨的地方語言,由于經濟受限方言也很難有重視。其實我自己本身在城市讀書呆久了,回家後很多方言都不會說了,更開始喜歡用普通話說,就自然而然的~一瞬間,讓我産生了恐慌。
所以借自己空閑時間,想收集關于閩中方言的資料,整理篇關于鄉音的推文,以此作為紀念。
-閩中方言之尤溪話-
資料來源于百度百科
尤溪城關話,這是一種兼有閩南、閩中和閩東方言特點的混合型方言,通行于城關、梅仙、團結、聯合等4個鎮.台溪、溪尾、坂面鎮的大部分村落,以及西濱、中仙、新陽鎮較靠近城關的小部分村落,使用人口約17萬人。
尤溪話又可稱為閩中話,為什麼說是閩中話?看了以下的地圖,大家會有所了解
尤溪位于福建中部,屬于閩中地帶。方言的形成跟地形有很大的關系,福建的山地、丘陵就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閩中地區高山連亘,對外交通不便,在長期的互相交往中,鄰近地區的各種方言都對閩中方言産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上古時流通不便,大山包圍下,各地區的方言在相互影響下也就形成了。
還有一個曆史原因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以後,由于大量的外省人口及本省其他地區的人口遷移到閩中地區,使得閩中方言受到沖擊,閩中方言也發生了變化。
這裡要讨論的尤溪話是以城關、梅仙等地區尤溪話為基礎的,通行于縣城附近的一種語言。而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約,往往語言在傳播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就産生了音調和用詞的異化。
尤溪話中褲子的說法叫“dei ku”(也有發“di ku”),di字暫時我還找不出合理的解釋,但是ku這個詞我覺得絕不是現在的褲,而是“裈”(kun)字,古漢語中将有裆的褲子稱為“裈”,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字,這不是牽強附會,而是語言在流傳過程中發生讀音的變化實屬正常。
同樣的,現代漢語中的鞋子,古漢語中也沒有這個說法,而是“履”,如劉備就是“織席販履之徒”,那麼尤溪話中鞋子叫做“yi”,多讀幾遍,你就會發現這兩字讀音很相似,可以大膽的猜測尤溪話中的鞋子大概指的就是履。
其次談談食這方面,很多尤溪人大概不知道“吃”字其實在尤溪話中并沒有對應的發音,“食”字發音為“xie”,這裡說說扁肉的尤溪話發音“bian ye”這是一個懶音丢失聲母的現象。扁肉為什麼不叫做“bian ma”呢,肉不是叫做“ma”嗎?
因為扁肉最早就稱為扁食(全國各地叫法不同,北方叫混沌,四川叫抄手,廣東稱之為雲吞,扁食在閩南地區有此稱呼),所以扁肉最早應該叫“bian xie”,而随着尤溪話這門語言因為缺少文字材料和語音材料的傳承,導緻年青一代人基本上都稱之為“bian ye”,這是一種省略懶音叫法。
我們日常生活中說的吃飯(xia bun)中的“xia”指的是漢字“呷”,有一個很有名的連鎖飲食叫“呷哺呷哺”,是台灣人開的好像,台灣通行閩南語,閩南語中吃飯就稱為呷哺(jia beng),讀起來是不是和尤溪話“xia bun”有幾分相同,這從一方面解釋了尤溪話和閩南方言之間的聯系。
早飯、午飯、晚飯尤溪人分别稱之為“xia bun、xia dao、xia men”。bun指的就是幹飯,“xia muei”的muei指的就是稀飯,閩南地區也是如此稱為“jia mei”(指的也是吃粥)。尤溪人說的“xia bun”指的是早飯,而閩南人稱之為“jia za ki”也就是"吃早起"的意思;而我們尤溪人說的“xia dao”恐怕閩南人就不知道你吃的是什麼了。
講到吃,就要說說吃什麼用什麼吃,東西得用鍋煮出來,可是古時候并沒有鍋這個用法,最早的食用器材叫鼎,也就是一言九鼎的“鼎”,那麼尤溪話中的“dieng”指的就是“鼎”,有何依據呢?尤溪話中的“聽”,發為“tieng”,“輕”叫“kieng”,這些漢字都是同韻母的漢字,所以同樣發音的"dieng"就是"鼎"的意思,想想看,每天你家吃飯都用的是鼎,菜都在鼎裡面做出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尤溪話保留了古漢語的用語。
福州的鍋邊糊其實應該叫"鼎邊糊",在"鼎"的用法上尤溪話和福州話是一樣的。說完鍋,我們再來說說碗筷,漢語的筷子在尤溪話中不叫筷子,而叫“飯箸”(bun nyu),“箸”就是古代的筷子的意思,三國演義中有一回“劉玄德聞雷失箸”可作為旁證。
碗呢,尤溪話叫“ao wuai”,“wuai”指的是碗,這點從讀音上可以判斷,那麼“ao”指的又是什麼呢?吃飯的時候叫爸媽遞一個碗過來,也許很多人會說“ao kia gi lei”,也有人會說“wuai kia gi lei”,這裡習慣上認為“瓯ao”是小個的碗狀容器,“wuai”則是稍大點的碗狀容器。
鴨肉、魚肉、雞肉稱之為"a ma、ngv ma、gi ma",這裡我想說的是尤溪話中的另一個有趣現象,普通話中雞、鴨、魚的幼年狀态或者小時候就直接在前面加上“小”字,如小雞,小鴨,小魚,而尤溪話卻不是,從不會說“si gi、si a、si ngv”,
而是會将這些名詞的成年期輕聲讀作為幼年期的代表,大家可以體會體會輕聲的雞、鴨、魚指的是不是小雞小鴨小魚,這點在普通話中已經很難看到。普通的碗叫“ao”(一聲),小碗可以直接二聲處理說“ao”(二聲),普通杯子叫“buei”,小杯子可以叫做"buei"(二聲),
諸如此類例子很多,這種有趣的區别大小的輕聲現象确實值得我們研究。
接下來說說住,住的地方肯定有床鋪,尤溪話中的床鋪叫“瞑床”,現在漢語如果看到“瞑”字,大概首先想到的就是“死不瞑目”這個成語,而在尤溪話中,瞑這個字還可以作為睡覺解,睡覺“kun ming”(困瞑)。
方言一定要多說 更要傳遞給下一代普及普通話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廢棄方言抛棄本地的文化特色
蘿蔔頭
攝影|生活|遊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