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史中,曾經發生過六次宗派主義鬥争,其中兩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他創作的曆史劇,是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一個正常的學術環境應當是有批評有反批評的,但是,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學者采取了輕薄的态度,這是不正确的,應該注意以科學的态度來對他進行研究。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畢業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曆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
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就以充滿革命激情的詩歌創作,歌頌人民革命,歌頌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開一代詩風,成為我國新詩歌運動的奠基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