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裡的八種智慧

道德經裡的八種智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2 01:28:36

道德經裡的八種智慧(修心的至上境界)1

修心的至高境界,是無需修心,但是高于世俗。

簡單是一種境界,順應自然是一種智慧。

一個人如果能抛開複雜的念想,以順應自然的姿态适應外物的變化得失,這便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從道家思想的角度來看,這就是“真道”。

一個禅師告訴自己的弟子說:“修行之前,山是山,水是水,修行之時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修行之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修行前後的區别,就是去除自己的妄心和主觀念想,以簡單順應的思維,看待世間出現的一切障礙和問題。

修行之後所看見的山水,除了山水本身之外沒有更多的雜念,而修行之前所看見的山水,卻摻雜了世俗之間的紛擾和問題。

道德經裡的八種智慧(修心的至上境界)2

有一次孔子拜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站在那裡散着頭發,等待頭發晾幹,一動不動,如同一個木頭人一樣。

孔子看到了之後,十分驚訝,就說:“我以為自己眼花了,看到先生的形體像枯木一樣,像是遺忘了外界,脫離了人世,處于獨化境界一樣。”

老子說:“我的心遨遊在萬物的初始境界。心困而不知,閉口而不說,至陰酷寒,至陽炎熱,寒冷出于天,炎熱出于地,兩者互相交融而生出萬物,或成為萬物規律,卻看不見形象,消逝,生長,盈滿,空虛,時隐時現,日轉月移,無時不在作用着,卻不見蹤迹,生有開始的地方,死有歸屬的地方,始終循環不盡,而不知窮盡,若不是這樣,哪一個是本源呢?”

在這一番對話中,老子所說自己的心遨遊在萬物的初始境界,就是在道的狀态之中。

道德經裡的八種智慧(修心的至上境界)3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其中所說的“二、三、萬物”,都是陰陽融合之後,所生出的狀态,所以在故事的開篇就說“老子站在那裡等頭發晾幹的時候,就好像枯木一樣,如同遺忘了外界,脫離了人世”,而這便是處在道的境界之中。

很多人看到這裡總會有一個誤解,覺得一個人悟道之後就好像脫塵離俗一樣,其實并非是這樣。

修心的根本并不是讓自己變得飄渺和複雜,而是更加簡單,外在的形體不變,内在的思想也會使人學會順應。

就如同我們開篇所說的那一句話“修行之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但是此時,自己的思想已經變了。

而在道家思想中也是如此,當一個人真正了解道之後,自己外在的形體不會有任何變化,但是他的思想卻變了,最大的變化就是能夠順應自然,抛開了自己的雜念,讓自己的行為更加順應自然。

而這個轉變的根源,就是:認知

道德經裡的八種智慧(修心的至上境界)4

接下來,孔子又問老子說:“請問遊心于真道的情形?”

老子回答說:“能得到真道的人是美妙和快樂的,能體會到最美好,而遊心于最快樂的境地,就是至人。”

孔子這個時候就問老子:“我想知道怎麼做法?”

老子回答說:“吃草的野獸不怕變換沼澤,水深的蟲子不怕變換沼澤,這是因為小的變化沒有失去根本,喜怒哀樂不會入心,所謂天下,是萬物統一而其中的地方。萬物達到統一,四肢百體将會成為污垢,死生始終如同晝夜的變化一樣不受擾亂,更何況是得失禍福,舍棄外在的外物,就如同丢棄爛泥一樣,懂得自身遠比附屬于自己身體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在于自身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

這一番話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自身不因外物的變化而喪失,并且明白自身的珍貴更高于外在的事物。

道德經裡的八種智慧(修心的至上境界)5

“吃草的野獸不怕變換沼澤,其中的蟲子不怕變換沼澤,這是因為小的變化沒有失去根本,所以喜怒哀樂不入于心”,外界事情無論怎麼變化的時候,他們的根本永遠不變。

我們将外在事物視作變化的時候,其實事物并沒有變化,隻因為我們摻雜了主觀情感。

當晴天轉換為雨天時,我們總會抱怨天氣變糟了,其實從自然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出自于自然。

所以舍棄人的主觀情感主導之後,你就會發現外在的事物并不存在變化,喜怒哀樂此時也不入于心。

當外在的變化的是不入于心時,無論外界出現了什麼問題,都能順應外在變化而存在,内心波瀾不驚,内心沒有起伏,沒有取舍,沒有好壞之分。

這就是修行之後的根本智慧,這也是修行之後的“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道德經裡的八種智慧(修心的至上境界)6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