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棗”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做事不要着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強行一步做好。要按事物的一般規律,正确處理。對事物的認識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出處:宋代的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初無二緻,正是鹘侖(囫囵)吞棗。”
“囫囵吞棗”的故事: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隻嚼不咽,吃棗隻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棗。
囫囵吞棗通常用來比喻讀書和學習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棗子整個地吞下去一樣,并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學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