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實兵對抗演練,不能不決出勝負,否則就離實戰化練兵差一點意思。可在海軍某聯合訓練基地進行的實兵聯合演練,有時真的很難論勝負——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容易。
與其他軍種的紅藍實兵對抗相比,海軍的實兵對抗常常是五大兵種齊上陣,其複雜和混沌程度是其他軍種聯合作戰難以比拟的。他們所進行的潛艦機海上大戰,多種情況下是超視距的,光統計硬毀傷就是一件非常麻煩、需要時間認真謹慎對待的事情。
所以,你要去打聽“紅軍”勝多、還是“藍軍”負少,沒有人能給出絕對的答案。但這并不是說,海軍的實兵對抗就不重視勝負了。海軍的演練大多是戰役背景下的聯合體系對抗,攻防行動疊加并行,戰術對抗敵我交融,這樣一來就給判定勝負造成了相當的難度。一場實兵對抗的勝負,需要幾十名專家根據采集的海量數據經過數周上月的複盤評估才能做出科學準确的判定。
海軍實兵對抗的勝負标準似乎與其他軍種不同,不是以毀傷的多少來判定的。大連艦艇學院某系主任姜甯是專家組的組長,參加海軍實兵對抗演練的籌劃、導調和評估工作已經有十多年的經曆。他說,我們對雙方勝負的判定,首先是要看你在實兵對抗中是否達到了戰略戰役目的,其次才是對抗雙方的戰損程度。
除了對勝負的“淡泊”,不以勝負論英雄,海軍的實兵對抗對各自的“身份”也不太“在意”。在演練的上半段,你可能是“紅軍”,到了演練的下半段你就有可能變成了“藍軍”。如果你沒有紅藍兼備、攻防兼備和神形兼備的本事,在海軍的實兵對抗演練中還真的很難有勝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參演部隊對在演練中的身份轉換都很受用。某基地副司令員張文詩在參與實兵對抗演練後,對這種換位對抗的做法大加贊賞。熟悉研究對手是大家共同的責任,“藍軍”把對手研究深了才能把“假想敵”扮得像,“紅軍”也隻有把對手吃透了才能在對抗中把握勝算。在實兵對抗中再進行換位思考和演練,又能把“拿敵練兵”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和境界。
對于機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都比較高的海軍來說,一次實兵對抗演練,投入兵力多,出動各類武器裝備多,費用也高。在實戰化練兵中實時實地進行紅藍身份的轉換,另一個明顯好處是極大地提高了軍事訓練的效費比。
在實兵對抗中,“紅軍”和“藍軍”顯然是演練場上的主角,“綠方”則是一個配角。别看這個“綠方”雖然不直接參與正面對抗,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對這個有時是“敵人”,有時又是“隊友”的角色,各參演部隊都是愛恨交織。經過多次實兵對抗演練之後,各支參演部隊都有了一個很深刻的“教訓”:要想赢得對抗,先得戰勝“綠方”。
“綠方”不僅“毫不留情”,愛憎也是分明的。在實兵對抗中,“綠方”構建的各種戰場态勢,經常讓參演部隊“眼瞎耳聾”,一籌莫展。即使大家“叫苦連天”,“綠方”也絕不手軟,相反還“變本加厲”。不過,當大家走下演兵場後,訓練基地的“綠方”則一同參加檢讨式總結,并給參演的部隊提供相關數據,共同分析對抗中的經驗教訓。
不論是《孫子兵法》,還是《三十六計》,都對戰場的“勢”有着精辟的論述。現代戰争的“勢”,與古代戰場的 “勢”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其空間的拓展和複雜的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現代戰争中,要想戰勝對手,必須先要戰勝“綠方”這樣的戰場“造勢者”。在實兵對抗中,訓練基地的“綠方”也在朝着“比藍軍更藍”的方向,努力打造一個更加貼近實戰的“假想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