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個曆經風雨飄搖的土地,雖然它的曆史并不像我們中原地區那般悠久,但是并不妨礙它創造的城市文化和經曆讓人感到驚心動魄,赤崁樓作為見證了最特殊時期的古迹,是台灣文化極其重要的活化石。
赤崁樓,原為荷蘭人所建。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因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故也稱紅毛樓),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圯,僅留部分殘迹。漢人稍後在原址之上興建中式祠廟,戰後又由他處遷來九座赑屃碑,終成今日樣貌。今日所稱赤崁樓其實是普羅民遮城殘迹,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今列為一級古迹。
赤崁樓的文物與建築曆經荷蘭、明鄭及滿清時代,初建于公元1650年,其建材據說皆由荷蘭人自海外運來,稱為普羅民遮城,系荷蘭人在漢人起義抗荷的郭懷一事件後所興建的。在鄭成功攻占台灣以後,曾經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承天府,并以赤崁樓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隔台江與今安平古堡相對,十分具有曆史與文化的價值。
如今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模樣,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檐的中國傳統建築是赤崁樓的标記,海神廟位于南面,文昌閣位于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檐歇山的表現,重檐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
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目前赤崁樓分三層,飛檐雕欄,樓上以磚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内部陳列着相關的文史資料和文物,還有巨炮和了望台的遺迹。
赤崁樓的四周是廣闊的庭園,除了可供遊人散步以外,庭園中也擺設了多項曆史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開的禦龜碑,馱着碑的其實并非龜,而是龍九個兒子之一,名為赑屃,傳說中善駄重物,因此常被用來做為碑的底座。那九隻大石龜各負丈餘的石碑,是乾隆帝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亂的禦碑。
此外還有别處遷來的斷足石馬、鄭公墓道碑等古物,頗為特别。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用帶箭的鴕鳥來做裝飾品足見其大氣度,那麼這匹斷足石馬或許也能夠說明一樣的道理吧。
看到廣場上有一組鄭成功接收荷軍獻降書的雕塑群像,儒生裝束的國姓爺揚眉按劍,殖民者在其面前俯首認降,我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民族榮譽和驕傲。
赤崁樓在台灣開拓史上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它曾經是全台灣的号令中心,見證過台灣政權的更叠和曆史滄桑,感受過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碰撞。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都凝聚着民族的興衰榮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