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和幾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交彙的同時,與自己當地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這些因素形成了青海文化的多元性。這種多民族的表現之一就體現在住宅的方面,在建築風格各民族吸取其他的優點融合到自己的特點中來,最終形成青海特色建築。
青海是個多民族地區,其中包括漢、藏、土、回、撒拉、蒙古、哈薩克、等名族,但是漢、藏、回族的傳統和文化藝術對她的文化藝術以及建築特色影響最深,在各民族間又經過相互學習、吸收、融合、創造出了具有本地區特點的文化藝術。這些文化藝術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部分體現在建築之中。
牧區住居“帳房”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綠草叢生的廣闊牧場,自古以來多以牧為生。牧民們為适應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采取了一種容易搬遷、能避風雨、有一定保暖性能的住居形式“帳房”。
“帳房”是藏族牧民一種古老的住居形式。帳房的平面多為方形,用木棍做支架,覆以用牦牛毛織成的氈毯。中間開口,用以采光和排氣,四角及腰部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較矮帳内最重要部分是竈,位于帳中稍後的地方藏族人民的習俗是在竈正後方供佛像。帳房陳設簡樸,地上鋪羊皮或毛氈,以供坐卧。
青南民居“碉房”、“碉院”
在青海南部玉樹、果洛、黃南州的一些地區,藏胞的居住建築多為石砌二層或局部三層樓房,大都建在背風向陽,能防禦侵襲的山坡地段。為石木作,外牆用塊石或片石砌築,外形堅實、穩重、粗犷,其形似碉樓,一般稱為“碉房”。碉房底層布置牛、羊圈和雜用房,樓上住人,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麥場、晾曬柴草及作戶外活動之處。
碉房按其形式可分為碉樓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獨立式和院式碉房。碉樓式碉房一般為二、三層,個别有四層,四周高牆封閉,有的上層為凹型平面,利于采光和戶外活動,這是當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農業區民居“莊窠”
莊窠是青海農村農民居住的基本形式。它以一戶獨立一個莊窠為基本單位,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用黃土牆或土坯砌築的莊牆,包圍着内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除了唯一的大門之外,莊牆無其他開洞,莊牆内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種用房,一般以一堂兩室的三間為一基本單元,布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為廚房、倉庫、牲畜棚、雜用房及廁所等。
莊窠“以平房居多,具有中國一般民居的特點,極少數是平樓結合的,平頂屋面,上施草泥用小磙碾壓光,屋面坡度平緩,不易被雨水沖刷,晴日可在屋頂上晾曬東西,也是戶外活動場所。但因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土牆面感到粗犷閉塞,外形簡單、樸實。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
青海的藏、土、蒙古等族人民信仰藏傳佛教,寺院遍及各地,曆史悠久,保存時間也較長,是青海地方建築較廣泛,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以獨特的風格,融合藏、漢建築藝術的特點而着名于世。在藏族建築發展過程中,既注意吸收漢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築特色和風格的傳統性。
伊斯蘭教建築
西北地區是伊斯蘭教傳播的主要地區。青海回族、撒拉族聚居的地區,如西甯、化隆、民和、大通、門源、循化等地伊斯蘭教建築——清真寺很多,幾乎在信徒居住的每一個村鎮,都建有不同規模、不同式樣的清真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