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曆經近千年流傳至今,作為屈原的故鄉湖北的荊楚人士,為了紀念這位先人則有着更加特别的習俗。西塞神舟會便是産生于悠久深厚的湖北文化土壤中。
西塞神舟會是黃石市西塞山道士洑村民衆自發自願組織參加的,以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核心主題的端午節會活動,有着久遠的曆史。
西塞山地區位于長江中遊,古屬吳頭楚尾,處于與大冶、陽新、浠水、蕲春四縣交界的邊緣,左鄰鄂州,多種地方習俗文化交互影響。舊時這裡民俗會社活動繁多,其中以神舟會影響最大。
西塞神舟會即産生于如此悠久深厚的曆史文化土壤之中,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在曆代傳承過程中,形成了嚴格規整的程序内容和儀式要求。從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40天裡,主要有紮制神舟、唱大戲、祭祀、送神舟下水等活動,通過“送神舟”憑吊紀念屈原,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道士用毛筆蘸雞血,先給舟體各個重要部位點光,最後為40位主神點光。龍舟經由點化,才可稱為“神舟”。
農曆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宮,道士和神舟會全體成員共同為神舟開路,由16名青壯小夥擡着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帶着龍舟沿江而下,東流入海。此時江上衆多漁船在船頭擺香設案、鞭炮齊鳴、繞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神舟登江處的大堤上,有成千上萬的村民雙手合十、跪拜神舟,祈求神舟帶走疾病、帶走瘟疫、帶走災難,祈年吉祥、一年幸福、一年安康。
神舟會是民衆自發自願組織參加的,以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核心主題的漢族傳統文化活動。神舟會借助“送龍舟”這一形式,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是端午節俗中最壯觀的一種漢族民俗盛會,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
該活動規模宏大,群衆的自發參與性強,具有深厚的群衆基礎,至今傳承不息,它集中、生動地表達了古代漢族民間端午習俗的許多内容,向我們展示了端午節俗的自然屬性,具有很寶貴的文化生活史價值。
西塞送龍舟的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這一習俗,既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是當地民衆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壽年豐的祈盼。“神舟”被送入江心,最終漂流入海。
西塞神舟會源于中國古老的端午習俗,其于紀念屈原外,還有連續數天唱大戲的娛樂活動和為民衆祈福消災的民俗内容,蘊含着豐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在附近各縣市的四方百姓中有着深厚的群衆基礎。每至會期,除本地人外,周邊大冶、陽新、鄂州、浠水、蕲春等地群衆紛紛前來趕會,參加人數逾萬,展示了傳統民俗的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