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戲曲之鄉,可是現在喜歡聽戲唱戲的人越來越少了,大家甯可玩遊戲也不願意碰戲曲有關的東西,不過打不得老人還是很喜歡聽戲的。應多開設一些戲曲課程培養下一代孩子的戲曲文化知識,讓戲曲文化得以傳承。那麼,徐州文化的柳子戲有什麼特點呢?
柳子戲是流行于以山東濟甯、菏澤、泰安、江蘇徐州為中心魯蘇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餘個縣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名弦子戲,黃河以北有“糠窩窩”、“百調子”、“吹腔”之稱呼,是中國漢族戲曲古老聲腔之一。中國戲曲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
柳子戲,又稱楊花柳,陽戲,是流行于土家族地區的一個老劇種,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劇種之一。柳子戲舊時在美土鄂西容司地區流傳的曆史較長,今稱鶴峰柳子戲。早在容美土司第十四代土司王田舜年襲位時,便在土司王府設有專業戲班,并與外來戲曲吳腔、秦腔、蘇腔、楚調同時演出。為後來的柳子戲與南劇形成奠定了基礎。
柳子戲是以元、明、清以來流傳于中原一帶的民間俗曲小令為基礎,并吸收高腔、青陽、亂彈、昆腔、羅羅、皮簧等聲腔的部分劇目及唱腔,逐漸發展演變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種柳子調,故得名柳子戲。該戲與大弦子戲、羅子戲、卷戲等同出一源且相互影響;都以三弦作為主要樂器,輔之笙、笛,均屬弦索聲腔系統。
柳子戲有近五百年的曆史,傳統劇目二百餘出,音樂唱腔曲牌六百餘支,調式分為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反工四調和轉調,一般以前四調為主。主要伴奏樂器有曲笛、笙、小三弦,俗稱三大件。唱詞是以長短句為主,通過挂“序”(齊言體)的手法,兩者交錯演唱,變化無窮,多姿多彩。
由于宮調繁多,音樂優美,唱腔典雅古樸、清新綿邈,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哎咳”和“百調子”之稱。加之行當齊全,各行都有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故能将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淋漓盡緻、一覽無餘的展現在戲曲舞台上。柳子戲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調為主。
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較大,現存的200多個傳統劇目中,由俗曲聯成的約占二分之一。代表性劇目有《白兔記》(興圍、回圍、磨房)、《金鎖記》、《孫安動本》、《玩會跳船》、《抱妝盒》、《燕青打擂》、《三盜芭蕉扇》等。俗曲曲調委婉曲折,能夠表達細膩複雜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稱。其曲牌有曲子與小令和客腔。
柳子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伴奏時以單旋律的随腔齊奏為主。在伴腔時,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與唱腔相同,而笙和三弦則可加花變奏;演奏過門時,笛子可即興發揮,與笙和三弦構成支聲複調,藝人稱其為“嚴絲合縫”、“風雨不透”。
柳子戲的樂隊由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兩部分組成。絲竹樂器俗稱文場,以笛子、笙、小三弦為主,兼用唢呐;打擊樂器稱武場,包括闆鼓、大鑼、小鑼、手镲、小镲、堂鼓、四大扇等樂器。打擊樂合奏時,發出“荒、撲、歹”的聲音,音調鮮明,與其他劇種多有不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