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軒哥。
翡翠原石在開采出來的時候,通常會有一層風化皮殼包裹着,阻擋了我們觀察翡翠内部的視線。
需要翠友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避開那些大坑,才能找到品質上佳的原石。
而以下這5種原石,大家最好不要碰!
第1種:皮松的原石
根據原石皮殼的表現,我們可以大緻判斷出内部翡翠的老嫩。
如果皮殼摸起來砂粒感不明顯并且表面疏松粗糙,還容易掉落的話,多為種嫩的翡翠。
如果皮殼摸起來砂粒顆顆分明且均勻堅硬并且表面緻密細潤,多為種老的翡翠。
像白岩沙新場料,便是皮松的典型代表。
表面是肉眼可見的粗糙、不光滑,上手觸摸的同時伴随着砂粒的掉落。
因此白岩沙雖然易出春色,卻大多種嫩,品質普遍不高。
第2種:裂多的原石
通常來說,原石表面能看到多少條裂紋,切進去就有多少條裂。
如果一塊翡翠原石的表面布滿裂紋,不管多便宜,大家最好都不要買!
像這種原石最好切出來也是裂紋交錯斑駁,沒什麼價值。
類似于上面這件翡翠原石,都不用切開,已經可以看到内部四仰八叉的裂痕了。
光是看到都頭疼了,更别說想辦法挽救了,最後隻能放在庫房積灰了。
第3種:帶死藓的原石
在翡翠行業中,一直流傳着“藓下有綠”這句話。
所謂的藓是指翡翠原石表面黑色或黑灰色的斑塊、條帶,通常會藏着一團鮮豔的綠色。
但并不是所有的藓之下,都有“綠”的存在。
因此藓與綠的關系雖然密切,卻不是必然關系,有藓無綠、有綠無藓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單輪藓,也有着“活藓”和“死藓”之分。
活藓:用手電筒打燈觀察,能看到鮮豔的綠色;
死藓:用燈貼近觀察時,基本不透且藓深入進翡翠内部,不具備市場價值。
第4種:隸屬公斤料的原石
便宜又量大的公斤料,被網友們戲稱“寄托着普通人的發财夢”。
在十幾年前,我們也許還能聽到類似于“百元購入的公斤料中切出冰陽綠”這樣的新聞。
但在如今已經成熟的翡翠市場中,這種“大漏”出現的幾率不亞于中頭等。
目前我們能買到的公斤料基本上都是翡翠場口開采出來的垃圾料。
為了把它們運出場口,還得專門雇人,可見其價值之低,基本上是百切百垮。
第5種:開流氓窗的原石
彎彎曲曲的流氓窗,打燈一看劇有滿綠的效果,讓人心動不已。
但隻要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其實根本看不清種水如何,也看不清顔色的具體分布。
這種流氓窗,基本上都是開在種水色最好的地方,最終形成了“障眼法”。
讓翠友們以為自己撿了“大漏”,買到了品質超高的翡翠原石。
但實際上,原石内部撒也不是。
以上這5種翡翠原石,大家如果遇到了,千萬别買,容易入手即垮!
我是軒哥,關注我,專注每天分享翡翠幹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