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從古至今不變的道理,因此,在每一個民族裡都會有那麼一些英勇悲壯的反抗鬥争史的存在。
那麼,你可知,在阿昌族文化裡,他們又有怎麼樣的反抗鬥争史呢?随小編去看看吧!
阿昌族是中國雲南西部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族源上與彜語支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淵源關系,即他們均出自古代的氐羌族群。秦漢時期,由于部落間的征戰,羌人逐漸從西北青海、甘肅等地陸續遷入西南地區,在較長的曆史時期裡與當地土着相互融合,并不斷分化,形成了西南地區的氐羌系各民族。
有關阿昌族先民的記載,始見于唐代的漢文獻,《蠻書》卷四說:“尋傳蠻,閣羅鳳所讨定也。俗無絲綿布帛,披波羅皮(虎皮)。跣足,可以踐履榛棘。持弓挾矢。射豪豬,生食其肉,取其兩牙,雙插髻傍為飾,又條皮以系腰。每戰鬥即以籠子籠腰,如兜鍪狀。”又卷三說:閣羅鳳“西開尋傳,南通骠國”。骠國在今緬甸曼德勒一帶。
《南诏德化碑》又有“西開尋傳,祿郫出麗水之金”的記載。麗水,即伊洛瓦底江,祿郫,麗水支流,即泸水縣境外的小江,小江自片馬、崗房、古浪邊境向西北流入伊洛瓦底江上遊的恩梅開江。大概在南北朝以後至唐宋時期,“尋傳蠻”中的大部分遷移到瀾滄江上遊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遊地帶,極少部分仍留住在雅砻江與金沙江合流地帶。
這一時期阿昌族先民處于以狩獵為主的社會經濟形态,采集經濟在經濟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蠻書》卷四說:尋傳蠻婦女“入山林,采拾蟲、魚、菜、螺、蚬等歸啖食之。”清·董善慶《雲龍記往·阿昌傳》記載,在瀾滄江流域的阿昌族先民取代擺夷後,遂成為境内各部“歲貢以為常”的強大部落。
當時雲龍境内的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今瀾滄江以西的表村、舊州、漕澗一帶。閣羅鳳西開尋傳,置尋傳于統治之下,并移西爨白蠻20萬戶于滇西,大批移民帶着洱海地區的先進生産技術和文化進入尋傳之地,客觀上促進了尋傳地區生産力的發展,逐漸改變了原始的生産方式和經濟結構。《雲龍記往》雲:“往來商賈,有流落為民者,教夷人開田,夷人喇魯學得其式,此夷有田之始也。”又雲:“始自知歲月,以十二月為歲者。”文化上對尋傳蠻也有一定的影響,《南诏德化碑》說:“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禮義。”這一時期,漢人、白蠻在阿昌地區行商獲利,不斷随商遷來。阿昌族先民受客商的侵利,一部分向西南遷徙,一部分留在原地。
留在原地的阿昌族先民與内地遷來的漢族、白族等交錯雜處,不斷接受了漢族和白族先進文化,并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與其他民族自然融合。至清初,漢文史料對留居雲龍地區舊州、漕澗、泸水縣趕馬撒一帶的阿昌族先民還有記載。雍正《雲龍州志》卷五《風俗·附種人》說:“阿昌,俱以喇為姓,性馴順,受土官約束……秋末農隙,騰、永背鹽者多此類。”
又卷三《疆域志·附形勢》說:“趕馬撒自舊州迤北三十裡至苗委山,轉西,越澗攀崖三十裡,至漢洞寨,接鄰浪宋,又三十裡至趕馬撒,亦阿昌種彜八十餘家。西北為魯戛……漕澗,在州治之西南,平坦開廣,中分四寨,為早竹,為苗丹,為丹梯,為戛窩……餘寨相去五六裡不等,俱阿昌彜種,約數百家,其人略馴,勤耕鑿。西過潞江,乃茶山野人界……”
至近代,雲龍境内的阿昌族大部分融合于漢族和白族之中,但少部分地區如漕澗壩子仍有近兩千多人在語言和文化心态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某些特點,由于民族壓迫、民族歧視,這部分阿昌族不敢承認自己的族别。
新中國成立後,随着黨的民族政策的不斷落實,有關部門根據這部分人的申請,經過民族識别批準恢複為阿昌族。唐代少量分布在瀾滄江以東的東泸水(今雅砻江)流域與魔些江(今金沙江)合流地帶即今四川鹽邊至雲南華坪、永勝縣一帶的尋傳部落與“烏蠻”、“麽些”雜居在一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