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長沙這個地方,可對它的曆史文化了解地卻少之又少。隻知道長沙有很多名勝古迹和各色的美食,很少有人去了解長沙的發展曆史。長沙是一座具有悠久曆史的文化名城。長沙之名始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想要了解更多就一起走進長沙文化看看吧。
夏商周以前
傳說始祖炎帝和黃帝都曾來過長沙。
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後來就把長沙這片地土封給了他兒子少昊氏(宋朝羅泌的《路史》記載:少昊氏“始于雲陽,胙土長沙”(胙即賞賜之意),據此,傳說中的少昊氏是遠古長沙的一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一人。
長沙,夏代屬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裡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鼈”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于史籍的最早記載。
古越文化與中原文化
商周時期中原文化的傳人,長沙進入青銅器時代。長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蓋的半地穴式房屋,過着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為工具,生産上依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開始使用和制造青銅工具銅斧,到西周後期出現了銅制大鋤(一種重要的松土工具)、銅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農具);而且還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紋飾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
長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銅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藝水平,富有鮮明的越族風格;1938年甯鄉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銅器中珍品;1959年以來甯鄉、長沙縣出士的十幾件銅鏡,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為中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
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
東周以後,進入春秋時代,也是中國曆史上的動亂年代,春秋末期,楚國(荊楚)的勢力進入長沙。戰國初期,越國滅吳,楚越對峙開始,長沙成為楚國東南邊陲的要塞。
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納入了楚國版圖,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廣闊地域的政治軍事中心,楚國在長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對長沙的進入,加上經過數百年的戰争,古越人消失了,長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帶來了中原和江漢地區的生産工具和生産經驗,使長沙地區進入了鐵器時代,長沙結束了商周以來延續了1000多年的原始狀态,直接進入封建社會。
楚國至楚懷王時國勢日弱,諸侯各國特别是秦國對楚國多次發起戰争,前222年,秦國大将王翦率軍南下,打敗楚軍在江南的餘部,楚國以長沙為政治軍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國所征服,楚國滅亡。長沙(湖南)作為楚地和楚國軍事重鎮的時間長達800多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