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仫佬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特征

仫佬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特征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8-18 08:22:32

  體育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一種運動,它與文化、習俗也都有着緊密相關的聯系。而仫佬族作為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傳統體育都有哪些特征呢?

  那麼,下面随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仫佬族傳統體育是伴随着仫佬族民衆生産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續與發展,與仫佬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态感情等聯系在一起。既是仫佬族民衆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長期的社會活動和與自然抗争中,仫佬族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優美的對歌,體現出仫佬族文化的深厚。仫佬族在曆史的進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代表性的活動如打灰包、打篾球、竹球、遊泳和象步虎掌等,與仫佬人的生活緊密相連,成為與仫佬族人民須臾不可分離的生活的一部分。

  打灰包

  打灰包,又叫“打豬腳”,是仫佬族傳統的射擊體育活動。

  打灰包相傳盛行于清朝,早期的仫佬族聚居區,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五,都會以村或幾個相鄰的小村為單位,以每戶出一人的形式,集中在祠堂舉行“會款”。這種會款,實際上是制定保護農作物和防盜防偷的村民公約。會款這天,要殺豬聚餐,凡有獵槍的戶都要把槍帶來,舉行打灰包比賽。之所以如此,目的在于提高槍法,以便更好地維護治安和保護好農作物。後來,這一以“會款”形式進行的打灰包比賽,逐漸延續了下來,并成為了一項民間的傳統體育形式。

  現在流行的仫佬族打灰包,其灰包多用蚊帳布包裹着石灰密縫而成,長寬各約五寸。比賽開始前,要把縫制好後的灰包挂在距地面兩米多高的柱子上,離射擊點約40米遠。同時還要從各村中選出一位公證人。比賽開始後,參賽者按抽簽次序輪流射擊,每次1槍周而複始。打灰包比賽以跪射為主,凡打中灰包(以灰粉飛出為打中)的,獎勵豬腳及豬肉。

  打篾球

  打篾球,又稱打篾蛋,是流行于貴州仫佬族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

  仫佬族打篾球所用的球,為柔韌的竹篾編織而成。其形狀類似雞蛋,大的似拳頭。裡面塞滿稻草等物,外面則塗以不同的顔色。

  相傳,仫佬族的祖先們曾以打篾球作為練兵的一種手段。現在的打篾球活動多見于貴州遵義、懷仁、織金等地的仫佬族村寨中。打篾球時,需要機智、靈巧、速度和耐力。因其運動量大,技巧性高,故多為青年男女參加。

  打篾球比賽分兩種形式。一種是比賽雙方人數相等,由寨與寨、同姓氏或同家庭之間組隊進行。比賽場地因地制宜,也可按參加人數或觀衆多少而協議定。比賽的場地中心需畫線或橫置一竹竿為“河”界。篾球可用手拍、推、托、扣,或用腳踢、用足勾過“河”界。比賽過程中,運送球不能觸及身體(除手、足之外),篾球打不過“河”者也算輸。如果球在本方界内落地,對方則可過“河”占領落點之内的地盤,重新畫“河”為界,最後以一方被趕出自己的場地為止。

  還有一種比賽方式為累計記分。比賽開始時,由上次優勝者開球,不分組也不限定人數。球一出手,人們便朝球落地點奔去,由先搶到篾球者發球。以此方式循環進行,發球次數多者獲勝。

  遊泳

  遊泳,是流行在仫佬族民間的水上體育活動,這一活動形式的流行與仫佬族的聚居環境和生産活動有着密切關系。

  在廣西的仫佬山區,武陽江、龍江流貫其中,水利資源十分豐富。這一地理環境練就了仫佬人多樣的水上運動技能。建國後,國家又在仫佬族生活的區域修建了十多座水庫,這些都成了仫佬族的天然遊泳場所,許多仫佬族人因此皆善水上活動,而遊泳就是其中廣泛流行于仫佬族民間的一項水上體育活動,且尤受青少年的喜愛。

  仫佬族遊泳活動的比賽主要采取速度技巧賽的形式。比賽時,人們往往把水果或石子抛在河裡,并規定好時間,誰能最先全部撈上來即為獲勝者。有時還分組比賽,優勝者獎給水果,摸不到的罰遊水。這種帶有競争性質的活動,促進了群衆性遊泳的開展。

  您可能還喜歡:

  怒族的多樣節慶與唯美服飾文化

  酷嗜酸辣飲食習俗的仫佬族

  曆史悠久的土族舞蹈:安昭舞

  羌族民間戲劇:釋比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