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有所不同的,而這些傳統節日是各具民族特色的,關于傳統節日的來曆也是不一樣的。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人民對火把節的重視程度和春節差不多。那麼,一起來看看有着民俗文化内涵的哈尼族文化中火把節的來曆和習俗吧。
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聲海内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産生了新的形式。
雲南各民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彜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遊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的文化形态對原有文化形态的揚棄。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納西族關于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曆的重大信息,與《玉溪編事》、《祿勸縣志》、《峒溪縣志》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曆提供了重要線索。大理和昆明一帶關于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回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民族傳說
納西族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将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将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着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牽着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将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着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們,便将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于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
山上住着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并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産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緻,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彜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
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
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彜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撒梅王與異族抗争,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厮殺。
最後,由于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複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并尋找他的英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