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具有高藝術價值的民族舞蹈:阿尺目刮

具有高藝術價值的民族舞蹈:阿尺目刮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27 17:20:21

  傈傈族的歌舞絢麗多姿,傈傈族的民族舞蹈為傈傈族文化的傳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阿尺目刮”則是傈傈族民族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阿尺目刮”是“山羊的歌舞”,這歌舞不用樂器,是一種人們自娛自樂的舞蹈,而且唱詞還十分的豐富,沒有界限,可以即興自編,是種十分有趣的歌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傈傈族的民族舞蹈“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的來源據說與傈僳族群衆的半農半牧,特别喜愛飼養山羊有關。據介紹,當地傈僳族崇奉原始宗教,但無廟宇,宗教活動大多通過歌舞進行,也就催生了“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的發源地是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葉枝鄉同樂傈僳大村,這個村寨的傈僳族居民全部是用原木搭成的“木棱子”,呈階梯狀一層層分布在山坡上。

  樂歌以領唱和伴唱合成,每一樂曲開頭,都有一個無唱詞内容的起音,其音顫抖悠揚,宛如曠野裡山羊的悠悠長鳴。參舞者分男、女兩隊,每隊有一名領唱者,其餘合唱。

  唱詞内容十分豐富,可從遠古洪荒的神話傳說唱到身邊的生産生活,可承襲前人留下的唱詞,也可即興自編自唱。

  “阿尺目刮”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民族舞蹈,僅流傳在以葉枝鄉為中心的瀾滄江上遊地區,是一種群衆性自娛性舞蹈,其特點是不用樂器,自始至終踏歌起舞,曲調可緩可急,且跳動幅度較大,給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

  阿尺目刮的起源

  “阿尺目刮”———山羊的歌舞,是流傳于瀾滄江上遊的傈僳族傳統舞蹈,“阿尺目刮”是來自遠古的歌,曲調深沉悠遠,如山羊長鳴,音色婉轉舞步多變。維西縣葉枝鄉同樂村是“阿尺目刮”的故鄉。“阿尺目刮”的歌詞内容豐富,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婚、喪、嫁、娶,節日喜慶,歡慶豐收,迎送賓客等方方面面;舞步古樸,多變,至今還保持着原汁原味的跳法。那震撼山谷的歌聲,粗犷雄建的舞姿使人回味無窮。

  “阿尺目刮”是傈僳族曆史的真實寫照。傈僳族是山的民族,其族源、遷徙曆史、文化習俗等大多以民間文學和口碑相傳下來。傈僳族是追趕太陽的民族,太陽哪方落就往哪方遷徙。在三次大規模遷徙過程中,瀾滄江是西遷的主要通道,成為傈僳族文化的聚集和傳播帶。

  “阿尺目刮”以熱烈奔放、粗犷有力的歌舞生動地反映了傈僳族遊牧、狩獵、采集、刀耕火種的曆史演變過程。傈僳族是酷愛狩獵的民族,對各種動物的習性都非常熟悉,特别是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傈僳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與山羊結下了不解之緣。

  例如:傈僳族用山羊皮制成的羊皮褂,既能保暖,又能遮風擋雨,是傈僳族人民生産生活的必備物品。因此,傈僳族人民模拟山羊習性動作而創作成的“阿尺目刮”,舞姿生動形象,情緒歡樂熱烈,富于變化,充分表現了傈僳族人民對各種動物的摯愛以及向惡劣的生存環境作艱苦卓絕鬥争的樂觀向上精神,保留了渾厚古樸的原始藝術風格和特色。

  傈僳族先民還通過對大自然長期細緻的觀察,借助山花開放、蟬鳴鳥啼、草木枯榮、大雪紛飛、葉綠枝添來定季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