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傳承的的靈魂,而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的藏族,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歌舞文化。雖然每個民族的歌舞都有着自己的特點,但是他們都有着自己鮮明的特色。
那麼,下面随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産。早在12、13世紀前後,即出現了論述藏族民族音樂的專着,如薩迦班達智·貢格堅贊的《論西藏音樂》等。寺廟中至今保存并使用藏族的古老圖形樂譜——央移譜。藏族傳統音樂特色鮮明,品種多樣。
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内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贊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從50年代起,群衆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
果諧: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意為圓圈歌舞,流傳廣泛,薩迦地區稱“索”,工布地區稱“波”或“波強”,藏北牧區、康地區、安多地區稱“卓”或“果卓”(俗稱鍋莊)。
果諧多在節日喜慶、勞動之餘和宗教儀式上演唱,參加者相互拉手扶肩,邊唱邊舞,不用樂器伴奏。西藏地區果諧的音樂樸素、熱情,結構簡練,多數樂曲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個别樂曲為六聲、七聲音階;常用宮、羽、徵調式。康地區流傳的卓,有的在慢歌段前加散闆領唱,擴大成三部結構;慢歌段中多運用三連音、五連音、切分音、附點音及裝飾音,音樂渾厚深沉,快歌段旋律簡練,節奏鮮明,音樂矯健而富于動力。四川的嘉戎藏族地區流行的鍋莊,分大鍋莊、小鍋莊兩種,常用七聲羽、角調式。除自然音外,旋律中常出現變奏或清羽音,音樂風格獨特。
堆諧: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魯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則以西至阿裡整個地區。堆諧在拉薩地區極為盛行,最初隻用劄木聶伴奏,後發展為小型樂隊伴奏。堆諧的結構由前奏、慢歌段、間奏、快歌段、結尾組成,慢歌段音樂優美開朗,快歌段采用緊拉慢唱的手法,使音樂歡快緊湊。堆諧的前奏、間奏與結尾的曲調基本固定,但慢、快歌段的旋律各不相同。多用宮調式,亦有羽、商調式,曲中常出現宮、羽調式交替,結尾處由主調向下屬調轉調成為堆諧特有的終止式。
弦子:藏語稱“頁”、“伊”或“康諧”,流行于康、衛藏地區。由于歌舞時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故稱弦子。弦子發源于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調優美,曲目豐富,舞姿舒展而着稱。弦子的音樂極富歌唱性,結構簡練,多為羽調式,徵、商調式次之,樂曲中常出現調式交替。歌曲以6個音節為一句,以4句為一首;多數曲調可自由填唱新詞。
囊瑪:主要流行在拉薩地區。囊瑪的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闆的歌曲及快闆的舞曲3部分組成。歌曲部分的音樂典雅優美,演唱時伴以簡單舞蹈動作;舞曲部分熱情活潑,舞蹈輕快舒展,表演者隻舞不唱。引子的曲調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異,多數為商調式,個别樂曲結束于羽、宮調式;歌曲部分的曲調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關系轉調;伴奏形式與堆諧相同。
您可能還喜歡:
朝鮮族名譽世界的飲食文化
最具朝鮮族特色的文藝表演:阿裡郎
朝鮮文化:朝鮮族千人針的來源
朝鮮族特有的風俗之一:搗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