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用的器具之一,而制陶的原始過程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了,随着社會的發展,漸漸被機器所取代,但是至今的黎族人們卻是依然保持着原始形态和特征。
那麼,下面随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黎族文化吧!
陶器自古以來就是十分重要的生活器具,很多少數民族也有其獨特的制陶技藝,例如黎族。從考古資料來看,黎族的制陶技術應該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相關文獻記載了黎族的祖先在海南的活動情況,當時制陶技術早已傳到海南島。而從海南島的考古資料來看,海南的陶器也至少有長達六千多年的曆史。黎族地區的制陶技術保留在哈方言、潤方言、賽方言、美孚方言等區域。
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殼、鑽孔竹棍、竹墊等,制陶過程由挖陶、挑陶土、曬陶土、粉碎陶土、篩陶土、和泥、制坯、幹燥、準備燒陶、點火燒陶、取陶、加固等12個步驟組成。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甕、碗、罐、蒸酒器、蒸飯器等器型。
制坯技藝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的水平,它包括捏制、泥條盤築、快輪制陶等。具體制陶工藝流程如下:
1、“泥條盤築法”制陶
①前期準備工作。挖取土坑深處的白色陶土,将泥土耙開晾曬,稍幹後放在獨木臼裡舂打粉碎,倒在竹篩裡篩出細粉末,用水與黏陶土的比例1:2滲和,揉成泥團,将泥團放在木凳上再用木棍槌打,以增加它的粘性,陰放幾天,讓陶泥變性變熟。
②祈禱和驅鬼儀式。在制作陶器之前,按照黎族傳統方式,虔誠地圍繞木凳邊歌邊舞,讓神靈保佑制陶成功。
③制作陶坯。儀式結束後,阿婆再次反複揉和泥團,先在木闆上把部分泥團打成圓形的泥餅狀,作為陶器的底層。再把泥餅移到一個倒扣的粗孔竹篩上,用尖竹刮刀,切割出圓餅狀器底,把邊角料去掉,把部分泥團搓成直徑約2厘米,長約50厘米的泥條數根。将第一根泥條盤繞在圓形的泥餅四周,築成泥坯,沿邊用手捏牢,一手扶器内壁,一手用小木闆刮去泥條接縫,外壁抹平-。
逐根重複盤繞、捏牢、抹平,用小木闆沾水拍打陶胚外壁,直至達到器具設計形狀。用水噴灑陶胚,再用木闆、貝殼抹平陶胚的内外壁,讓陶胚成型且裡外平滑。用繩子切割平陶胚口,沿陶胚口再加上一根泥條做為裝飾,用大片的貝殼刮平,塑成各種所需的器皿形狀。
2、陰幹,候晾陰幹10~15天,擇吉日燒陶。
制作“賽子若”樹液。到村邊削取“賽子若”(音,又稱“塞柴崖”)的樹皮,将其搗爛,與“柴構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浸出深紅色液體,将樹液盛在桶裡備用。
3、篝火式焙燒。
①前期準備工作。在寬曠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塊石頭,把300斤直徑約6厘,長約160厘米的木柴架在上面,8層,成四方形。把已晾幹的陶坯倒扣着碼放在柴堆上,再蓋上一厚層幹稻草,同時放上一個燒好的陶器作引子,希望這批陶器能像這個陶器一樣在燒的過程中完好無損。
您可能還喜歡:
解惑:土家族婚俗文化
民間歌曲,土族的精神财富
畲族傳統節日,畲族二月二
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土族民間運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