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是上海和江浙地區獨有的民居形式。是上海城市文化的象征。在上海,至今也保留了原始的上海弄堂,形成了當地具有曆史特色的文化之一。本期的弄堂文化,帶你去了解弄堂是什麼意思,弄堂的建築文化特點。
弄堂,即小巷,是上海和江浙地區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連排的老房子(包括石庫門)所構成的,并與石庫門建築有着密切的關系。它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創造了形形色色風情獨具的弄堂文化。弄堂的行行種種、弄堂的性感、弄堂的感動,它已經成為上海城市的華麗的背景色。弄堂作為休閑娛樂、兒童活動、交易等活動的場所。弄堂可分為廣式裡弄、新式石庫門裡弄、新式裡弄、花園式裡弄等形式。
從高空俯看:縱橫交織的道路猶如動脈,把城市分成若幹個小區;每個小區之内,又有許多建築與建築之間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就像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卻充滿了生機。對這些小通道,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則把它喚作“弄堂”。
“弄堂”古時寫作“弄唐”。“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廟門内的大路。這個漢字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已出現。它在古代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後來作為“大路”的這層意義漸漸被曆史沖淡。及至近現代,人們已記不起“唐”這個字與建築學有什麼聯系,因而代之以另一個在建築學上有意思的漢字“堂”。
“堂”原來是對房間的稱謂,與大路、小巷無甚關系,但在近現代漢語中,它與建築學的聯系畢竟比“唐”更緊密些,而且又與“唐”諧音,這樣“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 其實,稱“弄堂”的不隻是上海人,中國江南地區都這樣稱呼。但是弄堂能與北京的胡同一樣着稱于世,卻主要是因為近代上海大批裡弄住宅的興起。
它将居民的居住空間有序地分隔成公共空間(街道)、半公共空間(總弄)、半私密空間(支弄)和私密空間(住宅内部)這樣幾個不同的層次,但又将這些不同層次的空間有機的組織在一個有序的系列中。這種空間組織方式,對外由于相對封閉,因此産生了強烈的地域感、認同感和安全感,使得整個弄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社區。
對内,這種空間組織方式又能帶來一種濃烈的鄰裡感和社區感。總弄是整個弄堂内居民相互交往的公共活動空間,次弄則是近鄰之間的半公共交往空間。在這樣的生活空間極易産生出親密的鄰裡關系,許多人不正是由于這種和睦的鄰裡關系而不願搬離弄堂嗎?
臨街的弄堂住宅好似一堵厚“牆”,将整個弄堂團團圍住,使它們同後的弄堂成為一個封閉的區域。城市嘈雜的街道與弄内安靜的居住環境,被它截然分開。弄堂成為一種絕好的鬧中取靜的理想居住區。至于整個弄堂的對外聯系,則僅為少數幾個弄堂口。
然而這堵“厚牆”不是一堵真的牆。它在空間上将内部封閉起來,但在視覺上卻又是開敞通透的。它的底層多為小商鋪。這些店鋪将弄堂與外部的城市公共生活聯系起來,使弄堂具有了一個“外向型”的空間特征。
同時,弄堂的沿街空間還給整個弄堂帶來了強烈的視覺上的統一性與可識别性。間或出現的底層店鋪,形式各異的二層陽台,帶來各種圖案裝飾的頂部女兒牆或開有老虎窗的瓦屋頂,錯落有緻、富有韻律,形成了上海城市空間中最具有特色的街景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