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譯文:
蟬低着頭飲着清澈的露水,從高大的梧桐樹上發出叫聲。
它身居高處,聲音自然能夠傳的很遠,并不是借助秋風的吹送。
2、《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是首托物寓意的詩。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3、注釋: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②清露:清純的露水。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栖高飲露,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發出。流響:指蟬長鳴不已,聲音傳的很遠。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處,語意雙關。
⑥藉(jiè):憑借、依賴。
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内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氣韻風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