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的少數民族,就不得不說他們的飲食文化了,各具特色。而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羌族的“十三花”,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不過不要緊,一起到羌族文化中看看所謂的十三花是什麼吧。
北川羌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各類喜慶宴席模式,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和原材料擁有的具體情況決定其檔次和形式。凡修房造屋、婚喪壽慶,席桌上的配菜、盤、碗都有規定,下酒菜、下飯菜大體分開,其形式多為“十三花”(即十三個菜),下酒菜“十三花”,即以臘肉為主的五葷幹盤子加核桃花、豆腐幹、野生菜菌為主的四素,另加三個炒菜、一個工藝性品碗。
下飯菜“十三花”,即最簡單也不低于四葷,好一點的就以全雞、全魚、全肘、燒白、龍眼、甜肉等六至八個葷菜,其餘以比較名貴的野菜、野菌配足“十三花”。
上菜、開席、撤席均有規矩,違者視為對客人不敬。開席時晨一到,支客司宣布上菜,先上堂屋正中一桌帶品碗的“十三花”,即可,主人開始敬神、鳴炮、燒香、招呼祖老先人就位,然後将品碗回籠。待各席桌上擺好九個幹盤子、餐具等,支客司向衆親有宣布設宴目的,并按客人的不同身分(輩分)的高低按上下左右順序入席就餐、鳴炮。
每桌由支客司安排一名主方客人坐正面右側下角陪客斟酒,待客人全部入座後,随之上炒菜三盤;待酒過三旬,上品碗、鳴炮,支客司代表主家向客人緻詞,并由主人分别向客人敬酒,邊敬酒邊唱酒歌,敬酒完畢,便将菜盤全部收撿,再上下飯菜“十三花”,陪客不斷向客人勸菜,直至客人酒足飯飽;待所有客人全部下席後,方可撤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