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武則天,這是一個頗有曆史魅力的名字,曆來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曆史人物,在民間故事中對這位女皇帝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并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讓我們來看看她李隆基的關系是個怎樣的關系。
武則天做了大周皇帝之後,曾經被“誰可接班”的問題困擾了許多年。比如,她遲遲沒立太子,是沒有合适人選嗎?應該不是,趙炎以為,是繼承方式的緣故。按照父系社會的傳統,中國古代皇權都是在一家一姓中傳遞的。
這種繼承方式讓她很是為難:如果讓兒子繼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卻跟自己不是一個姓;如果把皇位傳給侄子,跟自己是一個姓了,可又不是一家。她将下崗皇帝李旦(武則天幼子)稱為“皇嗣”(身份近似于太子又不是太子),就是這種困擾下的無奈之舉。
當時的國号盡管叫大周,但是,朝野上下仍心向李唐皇室。如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晖等大臣都是唐中宗李顯(被廢為廬陵王)的支持者,武則天身邊的重臣李昭德、狄仁傑、吉項等人也反對武則天立侄不立子;民間老百姓更是言必稱“我大唐如何如何”,鮮有以大周為榮的。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以匡複大唐為名在揚州起兵,短短數日即聚衆十餘萬,老百姓可謂一呼百應,當時武則天還未稱帝呢,民心就已經昭然若揭了。
事情是這樣的,複興後的突厥可汗默啜,歸順了大周。武則天命内侄武延秀前往突厥,準備娶默啜女為妃,搞政治聯姻。默啜以武延秀非李氏為由不但不允婚,反而将其拘留,并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複唐朝。此時,曾被大周與突厥聯軍修理得很慘的契丹,聽說突厥要跟武則天叫闆,立刻又嚣張起來,公開表示支持突厥“匡扶李唐”。武則天也不是好惹的,對内利用酷吏搞鎮壓,對外則命其内侄武重規等領兵45萬反擊默啜,但毫無成效。
這裡不得不說到另外一個小巧合,那就是武氏子弟的整體不成器。以武承嗣為例,他為了能當上太子,使盡了渾身解數,連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騰得死去活來,到死也不能如願。武承嗣算是武家比較傑出的代表人物了,但人品實在是不怎麼的,連武則天也瞧不起他,笑話他“善阿谀,乃奸吏也”。武氏其他侄孫輩,也多為宵小,在外領兵的,打不了勝仗,在内理政的,隻知道欺壓同僚。
如果不是李唐民心所向,如果不是出現朝野輿論壓力和外部反周力量聯盟,如果不是因為武氏子弟的整體不成器,以武則天的強悍性格,李家子孫想再登上皇帝寶座,恐怕就是白日做夢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巧合,武則天最終不得已立其子廬陵王李顯(武則天第三子)為皇太子,又任命李顯為河北道元帥,總攬兵權,基本解決了接班人問題
為何立李顯為皇太子?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大兒子、二兒子都被她殺了。剩下的兩個兒子中,李顯曾經是唐中宗,其弟弟李旦也做過唐睿宗,此時,立長不立幼的制度根本不具約束力,且武則天似乎一直不太喜歡李顯,軟禁了他十四年。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是,李旦不想做皇帝。如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後欲複政于睿宗,李旦固讓,請武太後繼續理政”。一個不喜歡,另一個不想做,迫使武則天在第三代孫子輩中尋找接班人。
武則天的孫子們,按照李家族譜,應該是重字輩,如李顯的四個兒子分别叫李重潤、李重福、李重俊、李重茂。但是,她給李旦的四個兒子起名字,就沒有按族譜規矩辦,顯然大有深意:希望接班人在李旦的兒子中産生。
為李旦的長子起名李憲,又取名李成器,就反映出武則天的這種期望心理,可惜李憲名不符實,不具理政才能,後來得名“讓皇帝”,讓她多少有些失望。685年,李旦第三子出世的時候,武則天給他起名李隆基,再一次寄予了莫大的期待,686年,甚至想“還政于睿宗李旦”,也印證了這種期待。
李隆基沒有讓奶奶失望,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大志向,性格養成果敢剛毅,在宮裡自稱“阿瞞”,明白無誤地告訴别人,他想學曹操那樣匡扶大唐社稷。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将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将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着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
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志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到了第二年,加封李隆基為臨淄郡王。掌權的武氏族人哪裡瞧得上這個小不點兒,居然還譏笑李隆基“人小鬼大”隻有武則天心中很安慰:“此兒為吾家麒麟矣!”
公元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四月,武則天為封禅嵩山做準備,親自撰寫《曳鼎歌》:“羲農首出,軒昊膺期。唐虞繼踵,湯禹乘時。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鑒,方建隆基。”鑄九鼎,搬放于通天宮。
此鼎銘文以李隆基的名字收尾,許多學者認為是巧合,但趙炎不這麼認為。《曳鼎歌》準确無誤地向朝野發出了兩個信息,一是武則天為自己的君權正名,我做皇帝,歸功于天,我的君權屬于神授,這是上天降下的符瑞,叫我建立隆盛的大周基業;二是為接班人人選做政治鋪墊,能夠繼承我的基業之人,唯有孫子李隆基。這一年,李隆基十一歲。
至此,武則天的接班人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當然,還屬于“内定”,因為許多障礙依然存在。以後的六年裡,武則天基于這個“内定”,一步步為李隆基順利接班清除障礙,創造了許多有利因素。
早在686年,武則天殺李顯的趙皇後,曆史學家曾說是一個謎團,現在看來不是了,應是武則天為小孫子李隆基預先設置的一個機會。殺了趙皇後,韋妃必然上位,而韋妃這個人,武則天是看準了,日後必為禍朝廷。亂則治,大亂必有大治,出大才,這是曆史規律。武則天是按規律行事的人,她不能預料李隆基一定會成才,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按曆史規律行事,機會總是有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