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在古代是所有人都要争奪的一塊寶貝,在一些神話傳說中妲己為了這塊和氏璧也是不斷地付出隻為能夠得到它,你知道這塊稀世珍寶的由來是什麼嗎?本期民間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和氏璧為中國古代一塊着名的玉璧,相傳為楚國人卞和所發現。據傳和氏璧本身是純白色的玉璧,但楚國地區以及可能是和氏璧産地的中國陝西藍田縣均不出産白玉,所以它的顔色和花紋史書上并沒有明确的記載。
和氏璧加工後成為中國曆代王朝秦、漢、魏、晉、隋、唐的傳國玺,最後在中國南宋末年的動亂中下落不明。由于玉器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禮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玉璧本身的價值被民間廣泛傳頌,成為諸多中國文化中典故、成語的來源。
和氏璧最早見載中國東周末年着作《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國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将這塊玉獻給當時的君主楚厲王,而楚國王室禦用的玉匠聲稱和氏貢獻的隻是一塊石頭,欺騙了君王。于是楚厲王下令将和氏左腳砍去。
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該玉獻給他,武王命令玉工鑒定這塊玉石,鑒定的結果是和氏所貢獻的仍是一塊石頭,結果和氏右腳被砍掉。
最後和氏帶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裡他恸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事情的緣由,和氏說“我并非因被砍去雙腳而傷心,而是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這塊玉,于是楚文王将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戰國策》記載和氏璧一直是楚國國寶,楚威王時代和氏璧被賜予攻打魏國有功的昭陽令尹,一次昭陽在設宴招待門客時将和氏璧取出供賓客參觀,此時賓客中有人突發起哄,并趁亂偷走了擺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陽的門客指認張儀是盜走和氏璧的人。
昭陽在經過拷打訊問後放走張儀,張儀在成為秦國相國後曾為此向楚國展開報複,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後和氏璧經人之手,輾轉來到趙國。依中國正史《史記》記載前3世紀時期和氏璧被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惠文王所有。
與趙惠文王同一時期的秦國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歸屬趙國王室後,于前283年向趙國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
趙國并未立即答應交換和氏璧,趙國政府在商議後派遣蔺相如為代表攜和氏璧出使秦國。蔺相如經過2次對秦王的試探後認定秦國是想借其強大的國力為後盾,取得玉璧後拒絕向趙國割讓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飾,走小路帶和氏璧回到趙國。而蔺相如本人則平安回到趙國。
前228年,秦國吞并趙國,和氏璧最終為秦國所有。前221年,秦滅亡了周朝的六個最大的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朝代。作為秦帝國國威的象征,和氏璧被雕琢成為傳國玺,并刻上了秦帝國丞相李斯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8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
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寶印和天授皇權的象征。在秦朝之後的數百年間,傳國玺成為中國曆史上被承認為正統帝國的條件之一,即使改朝換代時也不例外。從秦朝開始,共傳了1000多年。
和氏璧與随侯珠并稱,始有成語随珠和璧、随珠荊玉的稱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