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在我國民族文化中及其講究,它是舉行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吊唁是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建國前,縣人“重死輕生,厚葬薄養”,對葬禮極為重視,緻有“生時不孝順,死後哄鬼神”之諺。未成年者及非正常死亡者方可草草掩埋。人死在外,不得擡入家門,一切從簡。老人去世,葬禮繁褥。
現在城市一般将死者送到殡儀館,習俗家中要布置靈堂。靈前安放死者遺像,安放一張桌子,桌上擺着貢品、香爐、蠟台和長明燈等。按照習俗在沒有收殓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據說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屍體和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說怕受所謂“日精月華”,更怕沖犯上天過往的神靈。因此在農村隻要是舉行祭奠儀式,還要搭靈棚。
搭靈棚規模的大小,主要是看喪居院落的格局。如果隻搭一層院子的靈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樣,上邊起一條脊。如果喪居有兩層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這兩個院子都罩上,靈棚院子的棚頂高些,前院棚頂略低,使兩個頂子渾然一體,後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後院高頂為“殿”,前院低頂為“卷”,。
所謂“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謂“卷”即棚頂全是活席,可以卷起來的意思。這種棚不但美觀而且不漏水。從外觀上看,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由于在這期間,吊唁的親友多,而且時間都比較集中,凡遠親、朋友來吊唁的,就被引到這種棚裡上祭。還有的棚是用來擺座,讓來賓們休息、喝茶、用飯的。
接下來就是舉行開吊儀式,這是最講究排場的一個儀式。
在南方,喪家要在大門口設置一口“報喪鼓”,吊唁的人一進門就擊鼓,親屬聽到鼓聲就嚎哭迎接。來吊唁的人向死者遺像行禮哀悼。有的地方就隻在靈案上放一個銅磬,由一個人專門負責敲擊,隔一會敲一記,說是銅磬響一聲,黃泉路上就光亮一閃,靈魂可依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連敲,不然死者亡魂就會踉踉跄跄。
靈堂上孝子孝孫至始至終都披麻戴孝在靈案前陪祭。一般親友所送祭禮是香、燭、鞭炮、紙錢、利布。吊祭的人都穿着索服,以親疏尊卑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後祭、長者在前,晚輩在後。
在城市吊唁儀式已經大大簡化了,主要是遺體告别和開追悼會。前來吊唁的人身着素裝,佩戴白花和黑紗,在哀樂聲中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親屬說些簡短的勸慰的話,如“請多保重”“望您節哀”“要注意身體等”,勸慰喪家節哀順便保重身體。
世界各國政治制度、曆史文化、風俗習慣不同,人們對死者緻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在民葬中緻哀方式多種多樣、千姿百态。但國家的大型治喪乃至國葬及緻哀形式除有吊唁、追悼會、遺體告别和骨灰安放外,主要是以下一些緻哀形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