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仡佬族文化中,仡佬族的婚俗習慣至今還保留着許多古代的習俗。仡佬族自稱“木地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土著人”。仡佬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仡佬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些仡佬族的婚俗,看看它有什麼奇特之處。
仡佬族婚嫁習俗是一項程序繁雜、禮制規範的民間禮儀活動。仡佬族早期婚姻是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勞動生活中通過接觸,互相了解,相互愛慕産生愛情。民歌“新編背篼篾條黃,一打豬草二望郎,快把豬草打滿背,大樹底下擺家常。”
“新打鋤頭口口薄,薅草猶如剃腦殼,隻要妹妹心合意,薅草薅到豆子角。”唱的便是仡佬族姑娘與情人相會于野,以天地為證,以大樹為媒的自由戀愛。
封建社會,吸納了漢文化的婚俗禮儀後,婚姻受到限制,講究“門當戶對”、“三媒六證”,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逐步形成媒證婚姻。即男方如果看上誰家姑娘,必要通過媒婆(人)去撮合,在征得女方同意的情況下雙方才協商婚嫁的具體事情。
男方不可向女方直接提婚,女方更不會主動向男方提親,即或與男方有一定的關系,女方也隻能将信息巧妙透露給男方,再由男方請媒人提親,不能請“倒媒”(自己請媒人談自己的姑娘)。男方的程序為提親、發茶、裝香、開庚、報期和迎娶。女方相應為放話、盤媒、備嫁、出嫁。
一、聘禮
媒人穿針引線後,如果女方沒有其他意見,就開始送聘禮(俗稱“拿人情”,人情分為“一道人情”、“二道人情”、“三道人情”)。
第一道人情(頭道人情)比較簡單,稱素人情,為白糖、土酒、面條、雞蛋等;務川《南園記事》所說“婚禮不移聘币,初通媒投紅東,不書名,以緻意,謂之頭媒……”,此時,隻涉及到女方父母,直系親屬。
二道人情就是葷人情,除配制糖酒外,還要配豬肉(俗稱“條換”),這要擴大到外公外婆、表叔、幹爹幹媽。
第三道人情又叫“裝香”,就是在二道人情的基礎上還要給女方的姑娘配布匹(衣服)、鞋、襪,女方父母要砍(吃)豬腳杆(豬腿),這是十分重要的,人情要再次擴大,并要通知什麼時候的酒(女方分姑娘的酒席),以便那個時候親戚都站攏來。這時女方要在香龛面前燒香、燒紙,要開年庚生月,生辰八字,确定婚期。
吃了三道人情的姑娘,就是未過門的媳婦。男方可随時到女方走動,特别是農忙時期,女方家大小事務更是義不容辭。三道人情之後,姑娘要縫制給未來丈夫的衣服、鞋子、鞋墊等。
二、婚嫁
婚期臨近,女方家長就要選上好的木材,最好的木匠忙于辦(打)嫁妝,嫁妝有桌子、闆凳、櫃子、衣櫃、火盆架、洗臉架等生活中用品,有時是雙套的。有錢人家還要打發耕牛、田地、契約甚至陪女。
1、哭嫁
婚期的前幾天,姑娘開聲哭嫁,寨子裡、村子裡的親朋好友都站攏來。姑娘在哭嫁期間一般不吃飯,隻吃些麻餅、酥食等。哭嫁的順序大體為父母、直系祖輩在世者、幹爹幹媽、直系長輩,平輩主親由長及幼,一般親朋以先後到來為序。
臨出門上轎前,要在堂屋神龛前專門哭逝去的祖先,謂之辭祖。哭嫁的時間1至4天不等。姑娘哭嫁時,被哭者可陪哭,主要是至親長輩勸慰,也可贈給現金,謂之“眼睛水錢”,多為一般親朋、閨友。哭嫁歌詞自成系列,有完整的套詞,姑娘哭嫁時,也可結合自身家世、處境,現編歌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