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周邊國家人物的稱呼上,出現了很多有趣的叫法。比如,我們管日本人叫鬼子,管韓國人叫棒子,管印度人叫阿三。這些稱呼看似粗俗,其實卻有深刻曆史淵源。今天我們重點聊聊為什麼我們管印度人叫“阿三”。
我們喊印度人為阿三,看似是現代才有的事,其實卻是殖民時代的産物。
這要從近代的上海說起。近代的上海,列強蜂擁而入,紛紛逼迫清政府劃分地塊,建成租借,成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英國是較早建立租界的國家之一。當時的英租界,既有學校、醫院、郵局等現代基礎設施,也有大量的人口。為加強管理,殖民當局聘請了大量的巡捕來維持社會治安。在當時的英租界常常會看到相貌特征各異的巡捕,有高鼻梁、深眼窩的西捕;有和我們膚色相同的華捕;也有身高馬大,滿臉虬須的印捕。
西捕,一般來自英國本土;華捕,則是殖民當局聘請的華人警察;印捕,自然來自印度。西捕和華捕的出現,我們很好理解。既然有西捕和華捕,為何要再請印捕呢?
西捕是英國本地來的,雇傭的價格自然要高些;而華捕是殖民統治本地化的産物,雇傭華捕雖然可以達到“以華制華”的目的,但華捕往往與黑社會和本地勢力有深厚的聯系,随着數量的增加,後期是非常難以管理的。無奈之下,殖民當局想到了印度。當時的印度也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且印度人要求的待遇報酬并不高,英國人雇傭印捕也在情理之中。
這些來自印度的巡捕大都是錫克族人,身形高大,滿臉虬須,紅布裹頭,在街頭巡邏、交通指揮、監獄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是維持社會治安,但印捕形象卻并不怎麼好,他們依仗英國這個靠山,揮舞警棍,肆意妄為,完全充當殖民統治的“爪牙”。對此,上海本地人是極為反感和厭惡的,他們便稱這些印捕為“紅頭阿三”。
紅頭,我們很好理解。為何稱“阿三”呢?
近代的上海,本地人講話是喜歡加阿字的,而“三”在上海話中多有貶義的表現,如“癟三”、“十三點”等。如此以來,“紅頭阿三”便叫開了,一度成為印捕的專有名詞,直至今天成為印度人的特定稱謂。
但對于“阿三”一說,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是說,印捕在執行公務中,極愛顯擺英語,言必稱“I SAY”。而“I SAY”的發音和“阿三”是非常接近的。二是說,英國警察總是習慣被稱為“SIR”,印捕也不例外,上海人在說“SIR”時,往往會帶阿,阿“SIR”、阿“SIR”久而久之也就成了“阿三”。
也有人說,印度一直都有稱霸的願望,無奈美國和蘇聯實力太強,一直排不上号,趕超更是無望,索性給對自己定位第三吧,于是“阿三”、“阿三”的叫開了。這種說法是後來才有的事情,且主觀猜斷居多,顯然是不可信的。
綜合來看,無論哪種說法,“阿三”一詞的來源都和印捕有莫大的關系。在當時的上海,這個詞隻是一種人們感性的叫法,或許并無輕蔑之意,但随着印捕形象的轉惡,“阿三”也逐步被賦予了蔑稱之意,在不斷的流傳中,以至于有了今天調侃戲谑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