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國内旅遊業淡季

國内旅遊業淡季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09 22:29:03

國内旅遊業淡季?“走走停停”的旅遊業還撐得住嗎,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國内旅遊業淡季?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國内旅遊業淡季(的旅遊業還撐得住嗎)1

國内旅遊業淡季

“走走停停”的旅遊業還撐得住嗎

—受疫情持續影響的旅遊企業經營狀況調查

中秋剛過,國慶将至,旅遊業再次迎來傳統“黃金周”。一年多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傳統旺季沒有那麼靠譜了,旅遊業走走停停、反反複複,不少企業在恢複經營與不斷停擺之間苦苦支撐。記者走近這個行業,走進這些企業,調研中的所見所聞頗有些出人意料。

國慶黃金周的腳步又近了。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是旅遊業忙碌的時節。但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這些傳統旅遊旺季也讓人摸不準了。

旅遊業是受疫情沖擊影響較大的行業。疫情一來,出遊就受限;防控形勢好轉,市場就回暖。一年多來,走走停停、反反複複成了旅遊業不得不面對的常态。

令人欣慰的是,馬上到來的國慶黃金周市場前景還不錯。攜程數據顯示,截至9月21日,通過攜程預訂國慶景區門票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超三成。同程旅行預測,“十一”假期,國内遊人數将達到6.5億人次,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

這一年多來,盡管困難重重,但出人意料的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旅遊從業者并未喪失信心,而是堅信困難是一時的。基于我國龐大的旅遊消費需求,有力的政策支持,還有旅遊業自身在困境中的轉型,旅遊業重新擁抱陽光燦爛的日子隻是時間問題。

高歌猛進與被迫停擺

中秋、國慶假期前的暑期檔,也是每年的旅遊高峰。今年七八月份,旅遊市場迎來不錯的開局。

“公司旗下的烏鎮和古北水鎮兩景區客流量穩步回升,7月份接待量達2019年同期的80%,局部周末達到甚至超過疫情前水平。”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曉磊介紹。

“進入7月,西安華清宮景區客源接待量恢複至2019年同期的60%,日最高接待量達到15000人次。”陝西華清宮文化旅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姚新垣說,作為華清宮景區的文化名片,實景舞劇《長恨歌》從7月1日開始,每日3場演出,連續全負荷運轉。“截至7月29日,這部劇的營收已達1.2億元,是2019年同期的1.2倍。”

旅遊活動串起的很多業态都有不俗表現。途家民宿執行副總裁李珍妮說,今年上半年,途家平台上的房源總量已超過63萬套,比2019年增長超2.9倍,平台的鄉村民宿已累計接待超過310萬名房客。随着自駕遊升溫,汽車租賃行業也成為反映旅遊市場變化的“晴雨表”。鄒鵬在新疆經營一家汽車租賃公司,他說,7月因為新的高速開通和暑期到來等利好因素疊加,公司迎來一波租車高峰。

就在旅遊市場按照預期升溫之時,不料,疫情再度在多地“擡頭”。暑期旅遊旺季剛開始就被迫結束。

“部分中高風險地區取消、退訂的情況很多,8月民宿預訂率環比7月減少90%以上。”李珍妮說。鄒鵬也感到,疫情的出現是今年暑期旅遊市場的分水嶺,前一半是高歌猛進,後一半則幾乎沒有外地遊客。去哪兒平台數據顯示,8月4日,平台退款申請量達到平時的10倍以上。

和被中斷的暑期檔一樣,疫情發生這一年多來,原本高速奔跑的旅遊業時不時就會被疫情打斷腳步。

鄒鵬原本還經營着一家旅行社,“自疫情以來,大的團隊遊很難成團,報名的時候好好的,但也許出發前團隊裡一兩個成員所在地區出現疫情,整個團隊的出遊計劃就需要調整”。原本的業務模式無法适應新情況,去年鄒鵬關停了旅行社,隻保留汽車租賃業務。

劉亮2019年進入民宿行業,一開始在武漢經營城市民宿,疫情暴發後,生意難以維持,今年他來到北京密雲管理鄉村民宿,又趕上春節和暑期兩波疫情的考驗。“民宿不是‘必需品’,它的重要程度不及商業酒店,在疫情中受到的沖擊更大,身邊有很多朋友轉行。”

疫情的影響直接體現在企業營收上。姚新垣向記者羅列了一串數字:2019年公司總營收7.6億元;2020年營收腰斬僅為3.1億元,虧損1.5億元;今年截至7月30日,營收達3.2億元。“正常情況下,今年預計有望突破6億元。”但是,一波疫情的反複讓良好的預期打了個問号。

在資本市場,旅遊概念股也随着疫情的反複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

“最大的難題是不确定性。”徐曉磊表示,旅遊業的發展深度依賴穩定的環境和積極的市場預期,時不時“冒頭”的疫情帶來的不确定性和不連貫性對旅遊企業的正常經營影響極大,這一點對于中小微旅遊企業來說尤甚。

“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至少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企業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二是行業長期發展面臨人才的流失,三是管理部門需要研究行業發展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局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鄧甯說。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吳若山分析,疫情讓一些旅遊企業面臨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同時降低了資本對旅遊業的投資需求;此外,人才的流失也是影響旅遊業長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

需求還在但形式變了

一年多來,鄒鵬盡管經曆了很多,但從沒有想過放棄。“隻要扛過眼前的困難,一切都會好起來。”鄒鵬的堅持源自他對旅遊業發展前景的看好,“我們國家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龐大的消費需求。”

飛豬旅行副總裁黃宇舟同樣認為,内需的巨大潛力是旅遊業複蘇和持續發展的底氣所在。

旅遊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回顧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随着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居民收入的顯著提高,國内遊市場開始形成。到2018年,我國人均年出遊已達4次,進入名副其實的大衆旅遊時代。在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我國國内旅遊人數已達60.06億人次。

“疫情會把人們的出遊需求壓抑一陣子,但讓大家幾年都不出門旅遊不太現實。”鄧甯說。

去年“十一”黃金周以及今年“五一”小長假等期間的旅遊數據都能佐證鄧甯的判斷。以今年“五一”假期為例,國内旅遊出遊達2.3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複至疫情前同期的103.2%。

疫情防控形勢平穩,旅遊需求便會釋放。“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消費者對局部疫情的反複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整體的消費信心和需求都在。”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說。

需求還在,但是需求變了。

從出遊決策過程來看,疫情的不确定性縮短了消費者規劃出遊的時間窗口,“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很多人的選擇。去哪兒大數據研究院院長蘭翔分析,如今遊客的旅行制定周期更靈活,部分遊客的訂票時間甚至推遲至出發前幾天。

發生改變的還有出遊距離。疫情發生以來,本地遊、周邊遊需求增加,度假酒店、特色民宿等新興業務發展很快。對于即将到來的“十一”假期,上海商學院酒店管理學院教授鄒光勇判斷,“受疫情不确定性的影響,旅遊距離和時長受到約束,短距離、周邊深度遊和品質遊是趨勢”。

疫情還改變了傳統的旅遊方式。與傳統大的跟團遊相比,“小而精”的團隊遊,包括私家團、定制遊等逐漸受到歡迎。6人遊旅行網CEO賈建強表示,消費者意識的轉變以及疫情的影響,加速了私密化、個性化旅行需求的增長。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旅遊品質的要求更高,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的觀光遊,而是向度假式、體驗式旅遊轉變。

鄒鵬感覺疫情發生後,自駕遊市場更廣闊了,這也是他決定堅持下去的另一個因素。“今年‘五一’假期,我們公司的30多台車被預訂一空。”“和團隊遊相比,自駕遊、房車遊具有小聚集、大空間的優勢,一般都是家人、朋友在一起,在車上實現自我服務。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選擇這種出遊方式。”中國旅遊車船協會自駕遊與露營房車分會秘書長劉漢奇說。

外部幫扶與主動求變

疫情的出現,對旅遊業的打擊可謂突如其來,并且反反複複。用鄧甯的話說,“沒有先例可以作為應對的參考”。

好在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助力旅遊企業渡過難關、促進旅遊業恢複發展的政策,涉及金融支持、減稅降費、穩崗就業等多個方面。這些政策幫助旅遊業穩住陣腳,增添了戰勝困難的信心。今年以來,利好政策仍在延續。

姚新垣說,疫情造成華清宮景區閉園以及《長恨歌》停演,企業承受着很大的經濟損失和經營壓力,“我們每年在燈光、舞美、設備等方面的維保和提升就需要投入1000萬元左右,景區在文物保護、防火防汛等方面還有很多固定支出”。2020年,政府給予華清宮景區近1000萬元穩崗補貼。“這些資金非常及時,緩解了景區的經營困難,讓企業員工安下心來。”姚新垣說。

徐曉磊表示,去年以來,中青旅通過自身努力節約綜合運營成本,在政府的支持下,社保、房租、稅費等方面争取到千萬元級的政策幫扶資金,有效緩解了企業的經營壓力。

除了真金白銀的幫扶,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還不斷送出優惠“大禮包”,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旅遊消費。國慶節前,又有一波旅遊消費券提前發放到遊客手中。

政策幫扶猶如雪中送炭,但要真正走出泥濘,還要靠自身及時主動求變。“回顧曆史可以發現,我國旅遊産業每一次發展壯大,都離不開市場主體抓住需求變化而做出改變。”吳若山說。

“打開思路,毫不猶豫去轉型。”徐曉磊說,一直以來,中青旅以出入境遊見長,出入境遊在公司旅行社業态中占比高達85%,疫情暴發至今,出入境遊業務一直處于停滞狀态。面對這種情況,加速調整業務布局、尋找新的發力點成為頭等大事。中青旅旅行社業務将運營方向轉為國内遊,嘗試用出入境遊産品的研發思路開發國内市場。“西南、西北等目的地在地域風貌、飲食住宿甚至飛行時長等方面與境外目的地有諸多相似之處,特别是西北地區,作為出境旅遊替代地的首選目的地去打造很有潛力。”

萬雲飛是浙江紹興新昌安岚酒店的市場銷售總監,在他看來,去年疫情暴發後酒店第一時間實施的自救意義重大。“從去年3月開始,我們和在線旅遊平台合作,進行直播帶貨和預售,給消費者一個較長的出行時間選擇,在房券核銷前可以随時退改,避免疫情的不确定性給消費者帶來損失。”萬雲飛說,這一招見了實效,去年,公司旗下兩家度假酒店的預售額達到3500萬元,到年底的核銷率在40%至50%。

位于廣州的白天鵝賓館是國内首家五星級酒店,疫情之下,老牌酒店也把改變變成常态。賓館相關負責人林鎮海介紹,他們對酒店産品進行整體徹底的調整,打破原有套餐,重新制定34個組合套裝,并調整其中的産品差異化元素,除此以外,還更加高頻次、精細化地制定營銷方案,“疫情以前的營銷方案都是幾個月做一次,如今是每周、每日都有不同預案”。

來自杭州的孟祥雁是一位新生代文旅演藝創作人,由他主導創制的實景演出《今夕共西溪》因疫情接連遭遇首演延期、上座率減半等諸多難題。今年8月,團隊尋求與網絡主播薇娅合作,通過直播帶動門票預售,有效減輕了運營壓力。

危機壓力與轉型動力

疫情給旅遊業發展帶來麻煩,一些企業陷入經營危機,但也有一部分企業迅速穩住了陣腳,并在新的經營策略和業務模式上取得不錯的成績。在程超功看來,某種程度上,疫情成為檢驗企業健康度乃至整個産業發展質量的一塊“試金石”。疫情放大了行業發展的脆弱之處,也正因如此,旅遊業更深層次的變化得以加速推進。

“隻有跳出行業本身,發揮旅遊作為黏合劑、連接器的綜合優勢,與其他領域深度連接、創造價值,才有可能對沖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帶來的風險。”徐曉磊說。近年來,中青旅提出“旅遊 教育”“旅遊 體育”“旅遊 康養”的戰略布局,瞄準成長中的青少年群體、富有活力的中青年群體以及有錢有閑的老齡群體。經此一“疫”,中青旅調整戰略、跨界融合的步伐迅速加快,這成為他們盤活眼下棋局的關鍵一步。

擺脫對門票經濟的依賴,擴大品牌影響力,是華清宮景區一直以來探索轉型的主要方向。2019年,依托旅遊演藝、文創産品研發等業态,公司的非門票收入已經占到總收入的45%。此外,公司制定各類旅遊演藝管理、服務标準251項。疫情的到來,讓公司的經營觸角加速伸向遠方。姚新垣介紹,利用華清宮的品牌影響力,公司與洛陽大河荟、紹興柯岩等10餘家旅遊企業和管理部門合作,使華清文創、演藝、旅遊等管理體系不斷輸出,力求擴大經營空間,多點開花,避免局地因為疫情中斷業務而讓公司經營陷入困局。

在鄧甯看來,疫情增加了旅遊業的科技含量。技術的發展首先提升了旅遊業管理精細化程度。最顯而易見的是,“無預約、不旅遊”成為常态,依靠大數據等手段,景區能實現精準的人流管控,管理部門也可依此提高管理服務效能。

數字化技術應用也促使旅遊企業改變經營方式。“對旅遊企業而言,建立抵禦風險的可持續運營能力至關重要。”黃宇舟說,一方面,旅遊企業通過提高數字化能力更高效地獲取用戶、運營用戶、轉化用戶,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方式組織運營陣地、沉澱品牌資産,不斷創新産品、保障服務體驗,這是與不确定性共存的最好選擇。

新技術還在推動新的旅遊産品誕生。去年,陝西旅遊集團全面開啟數字化轉型,建設了業内首個“數字文旅實驗室”,打造聲音博物館、穿越大峽谷等一批數字體驗項目,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

不期而至的疫情改變了旅遊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不時按下的暫停鍵打亂了旅遊業原本快速行進的腳步,此為危機;與其無可奈何,不如積極求變,疫情逼迫旅遊業加快探索轉型升級,在産品内容、服務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疊代上按下快進鍵,一些根本性的變革或許就此發生,此為新機。在危機中尋覓新機,旅遊業的未來會走得更穩。(記者 張雪 康瓊豔)

來源:經濟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