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蒙古族長調藝術特色之牧歌體驗

蒙古族長調藝術特色之牧歌體驗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2-04 08:54:57

  本期蒙古族文化帶來的是蒙古族長調藝術特色,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籁與心籁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

  藝術特色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籁與心籁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隻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産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産生一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

  長調牧歌的典範之作《遼闊的草原》,音樂語言、曲式結構都是簡潔精練的,全曲隻上下兩個對偶樂句旋律,但卻熱情奔放,達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統一,同樣給人以遼闊、豪放的陽剛之美。古老的宴歌《六十個美》,僅在一首單樂段淳樸的歌曲中就唱出六十個美的事物。

  歌中列舉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駿馬、候鳥鴻雁、陽光雲霭、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風光、怒放的鮮花、清澈的流水、彈撥的琴弦、嘹亮的歌聲、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義、長者的訓導、天下的太平……這種情景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獨特意境和神韻,在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自然生态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更為突出顯示出蒙古族長調民歌高度的美學價值。

  蒙古長調的表演者穿蒙古長袍,配以馬頭琴音樂,讴歌母愛、贊美生命、訴說愛情,以真聲唱法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聲音。在蒙古長調裡,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華彩裝飾(如前依音、後依音、滑音、回音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發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裝飾,蒙古語稱為“諾古拉”,可譯為“波折音”,即發聲時,配合口與咽腔的複雜動作,發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一般抖動兩三次,“諾古拉”對形成蒙古長調的獨特風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長調每個人唱的都不一樣,可以即興發揮,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以思念、贊賞的歌曲為主,大多數都是描寫草原、牛羊、白雲等,尤以唱馬的歌曲最多。”

  蒙古族的生存環境曆來是地廣人稀,加之遊牧的獨特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愛有着自己的思考,對愛的表達也有着獨特的方式,長調民歌即是在這種愛的原動力作用之下産生與發展的。因此,長調民歌中無時無刻不體現着這種愛的本質與内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