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老子》
【譯文】 當你手中的碗盛滿水時,不如就此停止,不再往裡倒水了;錘打金屬,到了鋒刃銳利的程度,保持不了多久就會折斷。
作戰中,對立雙方的進退、強弱、勝敗等,均具有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當一方的功業達到全盛時,轉向衰落的危險便時時存在,即所謂"福兮禍所伏",這時必須謹慎小心,以避免由巅峰跌入谷底的悲劇發生。
老子這一觀點雖帶有消極無待的哲學傾向,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警世的積極内涵。這對軍事指揮者的用兵打仗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啟示:
如何看待自我和事業的當前狀态?如何去把握未來的走勢,确立正确的決策?這一點,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在很多兵書中,都會去讨論這個問題,背後的想法其實也簡單,就是如何保存現有的實力,借機去赢得更多的功名。這也顯示出中國古代兵家對這一問題的喜好。
比如《軍政》。《軍政》與《軍志》相似,也是春秋甚至更早時期的論兵之書。可惜此書已佚,隻是在《孫子兵法》及古注中保留了幾條佚文。其中就有“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強而避之”的表述,講的就是“如果看見情勢許可則進,知道難以取勝則退”或者“遇到強大的敵人應避免與之作戰的道理。”
誠然,古今戰争史上有無數以弱勝強的例子,但對于弱小一方來說,要與強大的敵軍作戰,總是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在一般情況下,還是以避免與強敵正面争鋒為宜。這和前面提及的“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強而避之”,道理上是相通的。
我們也要看到,避退并不是目的,而隻是為了創造條件和等待時機,以逐步削弱和戰勝強敵。這與失敗逃跑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也才有了“沉潛靜心、笃定厚積”的說法。也許,“守株待兔”之所以被人恥笑诟病,而在于那個宋國種田人,守得不夠穩,待得不夠久而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