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讀過百家姓,這些都是大姓,那麼少數民族中又有什麼姓氏呢?而大家一直以為苗族隻有漢姓沒有苗姓,這是錯誤的,其實是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隻有用漢字來書寫,才會讓大家誤以為隻有漢姓的。本期苗族文化為大家解析。
由于苗族有自己民族語言而民族文字失傳,所有的苗姓均系口耳相傳,沒有文獻記載,因此其最初形成的年代和得姓緣由,當代已無法一一加以考證查實。若依據現有材料作綜合考察,各苗姓的曆史由來大緻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得姓于遠古氏族部落和首領的名稱。如湘西方言苗族中的“仡濮”一姓,很可能同先秦時代聚居于湘西和武陵五溪地區的古濮人有聯系;而“仡驩”,則應得姓于被舜放逐于湘西“崇山”的驩兜,這支苗姓至今仍奉驩兜為自己的先祖。據考證,湘西苗族十二姓中,“仡徕”、“仡恺”、“仡轲”、“仡僑”等,均為原遠古苗族首領和氏族部落名稱,後發展為苗族姓氏。又據《苗族史詩溯河兩遷》記載,苗族先們在“方”、“柳”、“恭”(“勾”)、“希”、“福”等祖公率領,西遷到黔東南地區,經殺牛祭祖後分散于劍河、台江、雷山等地定居下來,發展成各個不同的宗支和姓氏。至今仍流傳的“寨方”、“寨柳”、“寨勾”等苗姓,顯然就是得姓于相應的始遷祖公之名。
第二類,源于圖騰崇拜。苗族的某一支系以某種動植物為自己的保護神和圖騰加以崇拜,後即以該動植物之名為姓氏。例如西部方言苗語稱羊和山羊為“雌”,苗姓中的“蒙雌”,以及“卯蚩”、“姆赤”,應與羊有關系。這一姓氏和支系的苗族很可能長期以牧羊為主業,同羊結下不解之緣,故将羊作為圖騰加以崇奉,後遂以羊(雌)為姓,稱“蒙雌”或“卯蚩”、“姆赤”。又如,西部方言苗語叫“龍”為“繞”,苗姓“蒙繞”和“姆繞”、“卯讓”,即源于對“龍”的崇拜。苗族這一支系和姓氏,曆史上曾以“龍”(“繞”、“讓”)作為自己的保護神和圖騰,後遂以“繞”(“讓”)為姓。而他們的子孫後代至今仍保留着“接龍”、“安龍”的傳統,對“龍”十分崇敬。
第三類,以祖居地之名為姓。如黔東南福泉等地苗族所流行的“喀編給”、“喀乾打”、”喀編打”、“喀香卡”、“喀往覺”等苗姓,其中“編給”、“乾打”、“編打”、“香卡”、“往覺”等,均為原祖居地的苗語地名,至今依然沿用,但又早已演化成苗族内部的宗支名和苗姓。
在黔東方言苗族地區,内部流傳的苗姓至今亦大多可考。
黔東方言地區一部分苗族實行父子連名制。凱裡市和黃平縣、雷山縣、丹寨縣境内女孩子苗名多以“阿”開頭,男生以“嗲(dia)”開頭。台江縣境内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鬧”等苗姓。其他縣境内都以一字為主:後、花、清、君、文、芸等,各縣盡不相同。
您也許還喜歡:
解惑:維吾爾族是白種人嗎
淺述維吾爾族語言文字
維吾爾族圖騰的象征意義
新疆維吾爾族起源與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