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蒙古包的特點,你能想到嗎

蒙古包的特點,你能想到嗎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0-07 19:46:15

  草原人就從來不用狼皮做褥子。蒙古人敬狼啊,不敬狼的蒙古人就不是真蒙古。草原蒙古人就是被凍死也不睡狼皮。但是蒙古人睡覺時用蒙古包的,蒙古包在大家印象中是草原的标志,你知道蒙古包有哪些特點嗎?本期蒙古族文化為你解析。

  特點

  1、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于搬遷,符合遊牧經濟生活。一頂蒙古包隻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間手工藝人就能制作。還有,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内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内空氣流通和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很适合于經常移場放牧的遊牧民居住和使用。

  2、蒙古包是東南向而設的。這與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陽,有朝日之俗有關。但這種東南向習慣不僅是一種信仰,更多的是為抵禦嚴寒和風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應自然環境的智慧和創造,因為他們居住在高寒地帶,冬季又多西北風。

  3、蒙古包通體呈現白色

  4、蒙古包獨特的造型,具有計時功能。這是蒙古包與其他居室相區别的一大特點。

  5、蒙古包是完全生态和環保的居室

  二、蒙古包的構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陶腦、烏尼、哈那、門檻。

  苫氈的裁制:

  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牆根、氈幕等組成。

  頂氈

  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素來被看重。頂氈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裁剪時,以陶腦橫木的中間為起點,向兩邊一乍一乍地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撚的線缭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并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

  頂棚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每半個像個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裡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陶腦的正中心到哈那頭(半個橫木加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把中間相當于陶腦了麼大的一個圓挖去,頂棚就剪出來了。剪領的時候,忌諱把烏尼頭露出來。苫氈的制作講究看吉日。裁剪的時候,都分前後兩片,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必須錯開來剪。這樣才能防止雨水、風、塵土灌進去。裡層苫氈子在哈那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要包起來,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會那麼吃緊,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不變。

  頂棚裁好後,外面一層周邊要鑲邊和壓邊。襟要鑲四指寬、領要鑲三指寬。兩片相接的直線部分也要鑲邊。這樣做,可以把氈邊固定結實,同時看起來也比較美觀。

  圍氈

  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一般的蒙古包有四個圍氈。裡外三層,裡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圍氈呈長方形。

  裁縫圍氈的時候,比哈納要高出一乍。圍氈的領部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分要鑲邊和壓條。東北圍氈和東橫木相接的地方用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圍氈的襟沒壓條,也不鑲邊。

  外罩

  外罩用蒙古語叫胡勒圖日格,是頂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也是等級的象征。

  裁縫胡勒圖日格的時候,其領正好和陶腦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圖日格的腿有四個,和烏尼的腿平齊。外罩的襟多綴帶子。它的領和襟都要鑲邊。有雲紋、蓮花、吉祥圖案,刺繡的非常美麗。胡勒圖日格的起源很早,從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後來才變成貴族喇嘛的專利。

  門

  門,原指氈門,用三、四層氈子納成。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普通門多白色,藍邊,也有紅邊。上邊吊在門頭上。門頭和頂棚之間的空隙要用一條氈子堵住,有三個舌(凸出的三個氈條),也要鑲邊和納花紋。

  制作帶子和圍繩:

  蒙古包的帶子、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緻下滑,在風中掀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固堅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的關系。

  圍繩,圍繩是圍捆哈那的繩子,用馬鬃馬尾制成。分内圍繩和外圍繩。把馬鬃馬尾搓成六細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來縫成扁的。這種圍繩的好處是能吃上勁,不伸縮。内圍繩是蒙古包立架時,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圍的一根毛繩。哈那的壓力很大,内圍繩的質量一定要特别結實。内圍繩一旦斷裂或沒有捆緊,哈那就會向外撐出來,陶腦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險。外圍繩捆在圍氈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圍繩的顔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來是花的。外圍繩不僅能防止哈那鼓出來,還能防止圍氈下滑。

  壓繩,壓繩也叫帶子,分内壓繩和外壓繩。立架木的時候,把赤裸的烏尼橫捆一圈的繩子叫壓繩。内壓繩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馬鬃馬尾搓成,較細。這些壓繩和烏尼壓繩一樣粗細,防止陶腦下陷或上翹,是蒙古包頂保持原來的形狀。

  外壓繩分為普通八條壓繩、網絡帶子和外罩帶子三種。普通壓繩比内壓繩要粗,外壓繩用在苫氈的外面。前面四根,後面四根。網絡帶子和普通壓繩不同,套在頂棚上,從包四周流蘇一樣垂下來。尤其是頂棚襟邊的制作更為精緻,垂下來縫壓在圍氈上。外罩帶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氈包不用其它外壓繩,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頂壓繩的作用。外罩與其說是苫氈,不如說成是壓繩更準确。外罩腳上、領上釘的帶子,将頂棚的襟、鍋捆壓得更妥貼,大風吹不起來。

  捆繩和墜繩

  捆繩是把相鄰兩片哈納的口綁在一起,使其變成一個整體的細繩,用駱駝膝蓋上的毛和馬鬃馬尾搓成。墜繩是陶腦最高點拉下的繩子。蒙古人對這根帶子分外看重,用公駝和公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風起時把墜繩拉緊,可以防止大風灌進來把氈房吹走。

  哈雅布琪:

  哈雅布琪,是圍繞圍氈轉一圈将其底部壓緊進行封閉的部分。春、夏、秋三季主要由芨芨草(枯枝)、小蘆葦、木頭,冬天用氈子做成的。暖季的哈雅布琪是卷成一個圓棒形的,無風天折起來放好,有風時圍上。冬天用的哈雅布琪是用幾層氈子摞起來做的,上面納有花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