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一詞的出現,總會讓人覺得是身份較為低級的人,那麼會不會真的就印證了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總是會有很多詞并不那麼讓人注意,但是卻代表着很重要的身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什麼意思吧。
可能感興趣》》苗族的宗教信仰
小主是清宮戲裡待選秀女或者是低級嫔妃的稱呼。其名來自于金易的《宮女談往錄》,而使這一名詞為廣大觀衆所接受的電視劇是《金枝欲孽》、《甄嬛傳》。
假如不存在“小主”一詞,清代宮廷裡如何稱呼後妃們呢?
大體來講,清初宮廷還是以滿語為主體,到雍乾之後,漸漸以漢語為主體。清代皇子們稱呼後妃,有山桃木、洗桐女史和我,這裡就詳細解釋了,僅說一下清中後期宮人如何稱呼後妃。
根據朱家溍對清宮太監耿進喜等人詢問的記錄,清宮太監、宮女們稱呼後宮的時候,從大體上稱呼為“各宮主位”、“皇後主位們”,由此亦可見到皇後和主位要進行區分,即皇後為皇後,主位為後宮妃嫔。
具體的稱謂,同見朱家溍《故宮退食錄》。根據清宮舊人口述,各府福晉和格格以及太監、宮女們對稱(當面稱呼)孝欽顯皇後(此時為太後)時,叫“老祖宗”。而太監、宮女等背後(即背稱)則稱其為“老佛爺”或“西佛爺”。對于皇後,對稱為“皇後主子”,背後則稱呼為“主子娘娘”。
而對于妃嫔的稱呼,我們可以從瑾妃、珍妃的本家侄子唐海炘的記錄中來看出一些端倪。其在《我的兩位姑母瑾妃、珍妃》一文中寫道:
“自二妃進宮後,我家從祖母到一般傭人,都稱瑾妃為‘四主’,珍妃為‘五主’。‘主’是對後妃的尊稱,‘四’和‘五’是按我家中同輩女孩的排列。”
而當其長大後入宮進見瑾妃的時候,其對宮人的稱呼記錄如下:
“下車進了東門,在殿外聽候傳叫。隻聽太監一聲高喊:‘瑾主子有旨,傳六、七爺進見。’”
“姑母踢毽子的姿勢很好看……太監和宮女們在旁邊喝彩叫好:‘瑾主妃踢得妙!’”
同時,根據清代檔案,宮中還有“某妃/某嫔娘娘”等等稱呼,都可以見到宮廷妃嫔稱呼的情況。
不過根據侍奉的主位不同,其稱謂是否有所區别?如請宮太監耿進喜回憶對于皇後的稱呼,背稱為“主子娘娘”,而瑾妃宮中太監稱呼瑾妃為“瑾主子”、“瑾主妃”,是否與其隸屬宮份有關?抑或是宮中主位一概稱謂“主子”,僅以前綴作為區分?這些都還有待進一步參考檔案和資料進行分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