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史觀分類的理解

史觀分類的理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04:46:24

史觀分類的理解?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原标題:被遮蔽的視野:唯物史觀的道德維度,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史觀分類的理解?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史觀分類的理解(唯物史觀的道德維度)1

史觀分類的理解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标題:被遮蔽的視野:唯物史觀的道德維度

道德維度是唯物史觀創立與發展過程中貫穿始終的基本維度。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諸種原因,唯物史觀的道德維度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甚至消解了。回到唯物史觀文本的真實語境,完整準确地把握唯物史觀的理論維度,有助于回答馬克思主義與道德之間是否具有融貫性的問題。

否認唯物史觀的道德維度之傾向,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各種論敵将唯物史觀歪曲為“重物輕人”的曆史宿命論或“見物不見人”的經濟唯物主義,指摘其忽視了對曆史主體即人的關注,并否認其中内蘊道德關懷。德國資産階級社會學家巴爾特指出,曆史唯物主義隻承認經濟因素的決定作用和曆史過程的必然性,“把全部曆史變成經濟史”,人被歸結為經濟過程的工具。以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正統派”理論家們,将曆史唯物主義當作一門嚴格的科學,着重強調其科學性的一面,也忽視甚至否認其所蘊含的道德維度。考茨基斷言,唯物史觀隻與經濟必然性相關,并指出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曆史研究和經濟研究的‘總的結果’”。可見,無論是資産階級學者還是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他們都把唯物史觀與道德對立起來,視道德為唯物史觀中缺失的一個環節。

此後,西方學界遮蔽或否認唯物史觀之道德維度的立場,進一步表現為将唯物史觀與人道主義對立起來。20世紀30年代初,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首次全文發表,成為西方學者否認唯物史觀蘊含人道主義思想的重要文本依據。卡曼卡指出,“馬克思的成熟作品明顯地回避對道德和哲學問題的思考,而在他的早期作品和一些手稿中,我們才可以找到答案,以解答什麼是馬克思的倫理觀點及其在馬克思的成熟思想中的位置”。在他看來,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義思想才是馬克思思想的實質,而中後期成熟的唯物史觀不僅回避了對道德的思考,而且将道德視為意識形态的表現形式,因而唯物史觀與人道主義截然對立,其創立導緻了馬克思道德思想發展進程的一個“激進的斷裂”。

唯物史觀與人道主義的“對立論”以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時對人道主義持批判态度為由,認為唯物史觀沒有給人的曆史主體性留有一席之地,是對人道主義的全盤否定。這顯然是對唯物史觀的一種誤讀。事實上,唯物史觀與人道主義并非截然對立。與唯物史觀對立的是唯心史觀,而與人道主義對立的則是反人道主義。人道主義具有雙重内涵,即作為曆史觀的人道主義和作為道德價值原則的人道主義。唯物史觀将人道主義思想中作為道德價值原則的積極因素吸納到自己的曆史理論中,對人道主義作出了曆史觀上的擯棄和價值觀上的秉承,從而賦予其科學的理論基礎,使其成為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最科學的人道主義。陳先達明确指出,“把馬克思後來的嚴格分析,說成是抛棄了早期的道德理想,喪失了對人的熱情,這當然是一種污蔑”。

一直以來,國内學界由于受到蘇聯解讀模式的影響,也傾向于将唯物史觀解讀為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真”學說,忽視了唯物史觀的批判理論和實踐觀中所蘊含的深厚道德意蘊。不可否認,對唯物史觀的科學性的強調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與那些以倫理眼光觀察曆史的理論不同,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了曆史觀的巨大變革,無疑是迄今為止最科學的曆史哲學。列甯曾把唯物史觀稱為“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然而,隻強調唯物史觀的科學維度而忽視甚至否認其道德維度,實質上也是對它的一種誤讀。這種單一化的解讀模式遮蔽了唯物史觀的道德光輝,使我們無法深刻領悟其深層内涵和内在特質。

的确,唯物史觀文本不是純粹的道德專著。但是,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其是否包含完整的“倫理道德體系”,而在于其是否具有“道德維度”。“倫理道德體系”與“道德維度”是不同的概念。道德維度是就道德價值、道德立場層面而言的。唯物史觀沒有完整的倫理道德體系,并不意味着其中也缺乏道德維度。事實上,唯物史觀本質上是以科學與道德雙重維度為内在特質構建起來的思想體系,而并非像某些學者所言的那樣是道德中立或價值無涉的“純科學主義”。唯物史觀對科學以外的道德價值取向也同樣給予高度重視,這使它獲得了科學與道德、曆史與人道、現實關懷與道德訴求高度統一的理論品格。具體來說,其道德維度主要呈現為三個層面。其一,科學的道德批判意蘊。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的道德批判建立于科學的曆史評價和經濟批判的基礎上,在曆史評價中彰顯其道德批判的曆史視角和辯證性,在經濟批判中深刻揭露資本主義反人道的經濟根源和制度原因,第一次賦予道德批判以科學的理論形态。其二,強烈的道德實踐品質。唯物史觀不屑于抽象思辨的道德批判,而是在生産實踐中追求人的現實需要的滿足,在生存實踐中探尋人的理想生存狀态之道德根據,在革命實踐中謀求共産主義道德理想的實現,彰顯出強烈的道德實踐品質。其三,深切的道德關懷。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不是單純出于理論興趣,而是為了無産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以及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内含深刻的倫理意蘊,它既是一種深切的價值關懷,亦是一種深切的道德關懷。

系統研讀唯物史觀經典文本,深入考察馬克思的道德運思理路,不難發現唯物史觀不僅沒有排斥道德,而且始終代表人類道德進步的方向。事實上,馬克思正是運用唯物史觀這一科學理論揭示了道德的起源、本質和發展規律,從而實現了道德領域的革命性變革。“在倫理學的發展過程中,曾經有兩次大的變革,一次是道德觀念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另一次大的變革就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出現,由于唯物主義辯證法在曆史領域的運用,道德的科學實質才被揭示出來。這就是使倫理學的理論基礎,由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抽象‘人性論’變為科學的曆史唯物論”。道德觀點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是一個藝術整體,其倫理思想則是這個藝術整體的重要内容。要理解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特質及其在倫理思想史上所産生的變革意義,就必須在曆史唯物主義的視域中進行反思和觀照”。

随着理論研究的深入,馬克思的道德研究經曆了一個視角的轉化,即從早期的人道主義闡發轉向唯物史觀。馬克思認為,在社會曆史領域内,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探求與人類道德息息相關。唯物史觀科學揭示了社會發展規律,為探讨人類道德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解釋人類的道德活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從未抛棄道德研究。隻不過,它擺脫了僅訴諸抽象道德原則來談論道德的窠臼,将道德研究建立于科學的曆史觀基礎之上,使道德研究以及真正的人道主義的實現都獲得了現實的根基。

綜上,道德維度是唯物史觀中貫穿始終的基本維度。斷言唯物史觀沒有道德維度,是對它的一種誤讀與曲解。事實上,對曆史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與對人類的道德關懷是唯物史觀的一體兩面。唯物史觀越是科學,就越能轉化為激勵被壓迫者為争取自身解放和發展而奮起抗争的巨大道義力量。

(周松,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王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