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和河北這兩省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河南以人口衆多出名,像在高考的時候真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真的挺可憐的,網上黑河南的也比較多。相對于河北就好很多了,因為北京的緣故房價也是節節攀升。那麼本期城市文化,講講河南河北的分界線。
河南河北分界河古時指的是黃河。不過确切的說,現在有條漳河應該算是分界河。就是大家熟悉的西門豹治邺的那條。
漳河,中國華北地區海河水系的南運河支流。上遊由兩河合一,一為清漳河、一為濁漳河,均發源于山西長治,下遊作為界河在經過區段劃分河北省與河南兩省邊界,到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合流衛河,稱衛漳河、衛運河,進入海河水系的南運河。漳河流經三省四市21縣市區,總長約412公裡,流域面積為1.82萬平方公裡。漳河幹流長179公裡。
由于流域上遊落差巨大,下遊下洩不暢,漳河曆史上災害頻繁,沿岸人民深受其害。治河水利曆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邺即在漳河河北省臨漳縣段建設了引漳十二渠(西門引水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建設了漳澤水庫、嶽城水庫、紅旗渠、漳南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在流域農業生産和治理洪澇災害方面發揮了作用。
漳河,漳河原是黃河中、下遊最大的一條支流。《禹貢》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後來黃河南徙,漳河脫離黃河,加入海河水系,為海河中一大支流。曆史上其變遷比較複雜,它的變動最南可達到安陽河,最北可達到滏陽河及其前身衡水,長蘆或葫蘆河所能遷徙之道,其變動頂點是在出山後邺鎮(古邺都)之西,即三台口。
古代漳河下遊有兩支。自曹操開鑿利漕渠後,又出現了為支援運河的南支,漳河就分為3支。自隋、唐以後,漳水漸趨不穩定。明、清兩代,為了支援漕運除南支外,運河下遊也有引漳河水的,多則3支,少則1支,這樣漳河的變遷就更加頻繁和複雜。至清朝康熙以後,漳河全由今館陶歸運河,才形成了今天漳河的面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