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酒類中,黃酒和白酒是主要的兩大類别。而白酒之根在黃酒,和黃酒之間有較為密切的關系。那麼,黃酒和白酒之間的區别又是什麼呢?接下來,想要了解的話就和小編一起到黃酒文化中去看看吧。
白酒的定義是: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白酒。
黃酒屬于發酵酒類,一般酒精的含量較低,越陳越香是黃酒最顯著的特征。
白酒是要經過蒸餾設備和技術提高酒精的含量,改善豐富其品味,屬于後起的發展,白酒之根在黃酒,故黃酒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據有領先的地位。
“黃酒”,在明代可能是專門指釀造時間較長、顔色較深的米酒,與“白酒”相區别,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現在的蒸餾燒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釀造而成的、釀造時間較短的酒,酒色混濁,呈白色。酒的黃色(或棕黃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貯藏過程中,酒中的糖份與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應,産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稱“糖色”)加深其顔色。
在明代戴羲所編輯的《養餘月令》卷十一中則有:“凡黃酒白酒,少入燒酒,則經宿不酸”。從這一提法可明顯看出黃酒、白酒和燒酒之間的區别,黃酒是指釀造時間較長的老酒,白酒則是指釀造時間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發酵劑)。
在明代,黃酒這一名稱的專一性還不是很嚴格,雖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釀造酒,但起碼南方各地釀酒規模較大的,在釀造過程中經過加色處理的酒都可以包括進去。
到了清代,各地的釀造酒的生産雖然保存,但紹興的老酒、加飯酒風靡全國,這種行銷全國的酒,質量高,顔色一般是較深的,可能與“黃酒”這一名稱的最終确立有一定的關系。因為清朝皇帝對紹興酒有特殊的愛好。
清代時已有所謂“禁燒酒而不禁黃酒”的說法。到了民國時期,黃酒作為谷物釀造酒的統稱已基本确定下來。黃酒歸屬于土酒類(國産酒稱為土酒,以示與舶來品的洋酒相對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