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聞莺”是西湖十大美景之五。是清波門的大型公園。有“柳州”之名,時常有黃莺啼叫,所以稱它為“柳浪聞莺”。作為西湖的十大美景之一,其景色自然美不勝收。本期的西湖民間故事帶你去了解“柳浪聞莺”的故事。
“柳浪聞莺”在西湖東南岸,湧金門至清波門之間的濱湖地帶,占地約二十一公頃。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這裡為禦花園,其範圍南起杭州舊城清波門外,北至湧金門下,東倚城垣,西臨西湖水面,而且還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幹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園中有柳浪橋,沿湖植柳,輕風搖曳,如碧浪翻空,春日黃莺鳴啭其間,行人駐足而聽,故名柳浪聞莺。現園内有聚景園聞莺館、日中不再戰紀念碑等,全園廣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區為一片櫻花和海棠。春日繁花滿枝,燦若雲霞,亭廊相接,曲折有緻。沿湖地帶,柳蔭夾道,是欣賞三面雲山和一湖秀水之地,别具特色。尤以清晨景色最佳,為杭州浏覽勝地。
園南隅有句山樵舍,是清代文人陳兆侖舊居。
宋末元初,聚景園成為“散景園”,其南側地帶,被随蒙元鐵騎南下而遷居杭州的回民擇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蕪淤塞成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澤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靈芝寺,顯應觀等顯赫堂皇的寺廟,也随園景一起難逃厄運。
到明代中葉,當年蔚然大觀的柳浪聞莺勝景,隻剩下柳浪橋,華光亭兩處破舊陳迹。清初,更是一派凄涼景象,紫珊老人(錢塘詩人徐逢吉)《少年遊》詞的上半阙專寫地盛況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竄破冢,辇路已全荒。燕子飛來,桃花不語,閱過幾滄桑。”
到一九四九年,柳浪聞莺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樸老樹各一,表忠觀(錢王祠)舊屋一區以及祠前方塘兩口。附近居民幹脆稱那裡為墳山窠。
今日柳浪聞莺,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君王享受的禦花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載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
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莺館,又在距聞莺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莺聲清麗的氛圍。聞莺館東面,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戰紀念碑。
聞莺館西側,是柳浪聞莺重建時填平水蕩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禦題柳浪聞莺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于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布局的庭院景區,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園内亭台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牆漏窗,奇花異草,各據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别有天地。
公園東南辟為群衆遊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遊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閑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每到夏秋季節,這裡又是消暑納涼”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和内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着人們。
【結束語】柳浪聞莺,原本是帝王的禦花園,隻供帝王欣賞,變成了如今人們的樂園,人人都能欣賞的。它依舊以美麗的景色來回饋人們,依舊沒有變化。許多文人名仕都曾在此飲酒賦詩,把酒言歡。更添它的詩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