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人的遺照多久可以收起來

老人的遺照多久可以收起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13:21:07

老人的遺照多久可以收起來(該不該主動提出給老人拍遺照)1

(IC photo / 圖)

陝西商洛,85後姑娘楊鑫堅持四年為兩千多位山村老人拍攝遺照,并用視頻記錄下給老人們拍攝遺照的過程。

視頻中的老人們笑容燦爛,卻讓無數網友破防,這也引發網友關于“該不該主動給老人拍遺照”的讨論。一部分網友認為不妨事先幫老人準備好遺照,因為“很多人走的時候,都沒有一張體面的照片”。

也有不少網友認為不應該主動提及拍遺照等事宜,因為在一些老人看來,活着的時候準備死去時的東西顯得很“不吉利”“很晦氣”……我們對于遺照的态度有過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有些老人不忌諱遺照之事?老人的遺照背後隐藏着什麼更深刻的現實問題?

遺照的變遷

在照相機出現之前,中國古代就有手繪的“遺照”。

比如《三國志》中有提到:“數年卒官,吏民悲感如喪親戚,圖畫其形,思其遺像。”東晉時期的《拾遺記》也記載,“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于牖上,此之遺像也。”

19世紀照相機出現之後,就有了遺照。

西洋照相技術是随着西方的殖民入侵進入中國的。19世紀中葉以來, 香港、廣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已陸續出現了照相館。不過,當時的中國老百姓對照相技術内心更多是恐懼,認為照相是“妖術”。

魯迅先生作于1924年的《論照相之類》,很精準地記載了時人的心态:“S城人卻似乎不甚愛照相,因為精神要被照去的,所以運氣正好的時候,尤不宜照”;“隻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 因為好似腰斬”……當時還有鼻子有眼地流傳着照相藥水乃是由傳教士所“挖”中國人的眼珠化合而成的謠言。

可見,國人最初就是将照相與死亡聯系起來的,人的照片與用于祭祀的傳統肖像畫的聯系更是增加了照相的死亡意味。

随着照相的普及,人們才漸漸打消對照相的疑慮。到了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照相在上海等大城市的接受度就很高了。

1897年10月,上海一家有名的照相館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勸說世人“務須照相”,廣告寫的是:“人生世上,無論為父母,為夫為婦,為子為弟,随時皆宜照一小像。譬若出外營求,父親不相見,有此像可慰生離之悲苦。如不幸短命,亦何至如鄭莊公之掘地相見哉。故照像之事,所費無幾,所益甚大。舉世之人,鹹宜照一像傳留,洵不易之道也。”

這裡就提到了遺照,當時的人已經意識到,遺照可以“使人生數十歲或百歲後,複得想像其人,則魂魄雖去,而音容不忘”。

現如今,照相已經非常便捷普及,隻要有個手機就可以拍出遺照,不少老人也早早為自己準備好遺照。

老人的遺照多久可以收起來(該不該主動提出給老人拍遺照)2

(IC photo / 圖)

對遺照态度大不同

不同地區的老人對于遺照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些地方的老人完全不避諱有關死亡的任何東西,他們不僅活着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準備遺照,有的也準備壽衣,甚至連棺材也準備好了,并把棺材直接運回家放着。有些人自然會納悶:不覺得這“晦氣”嗎?

恰恰相反,這些老人反而覺得這是“喜氣”。其一,這些老人都是到了一定年紀後才開始準備遺照、壽衣、棺材這些東西。能夠活着就是福氣,假設意外走了也是“喜喪”,雖然把棺材往家裡放着,但會稱呼棺材為“壽棺”或“喜棺”。

其二,很多老人深受“靈魂不滅”觀念的影響,認為人雖然死亡了,但魂魄不會消失,仍然會在另外一個世界享樂;他們活着的時候為死後準備的東西,為的都是死亡後可以繼續享福。這大抵有點類似于古代皇帝活着的時候就大修皇陵。

其三,提前為自己準備好死亡的一些事宜,也是為了避免給子女添麻煩。

尤其是在幾十年前,當時收入水平比較低,一場大操大辦的喪事可能就會讓一個家庭陷入貧困。所以老人們就有意識地在活着的時候為自己做準備,免得子女到時候得再忙活,或把整個喪禮弄得倉促草率。

所以,對于那些壽衣、壽棺都準備好的老人來說,準備好遺照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何況拍個遺照可比挑選壽棺省事得多。

當然,中國各個地方的風俗差異非常大。有些地方把死亡看得很“淡”,而有的地方對于與死亡有關的一切事物,乃至于包括與死亡相關的詞彙都相當忌諱。别說拍遺照,就連提到遺照,有的老人都要“呸呸呸”。

可見,該不該主動提出給老人拍遺照,首先取決于老人對于死亡是什麼樣一種态度。如果老人本身很忌諱,子女也不必将自己的觀念強行施加在老人身上。退一步說,如今手機攝像相當便捷,平時多記錄一些與父母有關的影像就可以了,不必特意去拍攝遺照。

老人的遺照多久可以收起來(該不該主動提出給老人拍遺照)3

(IC photo / 圖)

不要遺忘弱勢老人

新聞中的85後姑娘楊鑫之所以堅持給老人拍遺照,是因為對于不少邊遠地區的老人來說,他們一生中除了身份證以外,可能連一張像樣的照片都沒有。

農村的年輕人在城市打工時,忙于生計,很少陪伴在老人身邊,沒有記錄老人影像的意識,沒有時間帶老人去拍照,老人自己也不舍得花錢為自己拍照。

所以,楊鑫為農村老人公益拍遺照還折射了一個現實問題,即不少農村老人被“遺忘”了。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鄉村的老齡化水平明顯高于城鎮。截至2020年11月1日,鄉村60周歲及以上、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比重分别為23.81%、17.72%,比城鎮60周歲及以上、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鎮總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個百分點、6.61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農村裡差不多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6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

随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年輕人紛紛到城市裡去,農村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父輩和子輩大多數時間處于分離狀态。

加之,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文盲、沒有完成小學但識字以及小學畢業的老人占絕大多數。他們對于新技術接受速度較慢,對信息技術使用存在數字鴻溝,并不懂得使用手機照相等功能。很多鄉村老人處于被遺忘的狀态,哪一天他們離開人世,可能真的連一張像樣的照片都沒有。

因此,要不要主動提出給老人拍遺照,還提醒着我們——不要讓愛來不及。不是說一定要給老人拍攝遺照,而是說,平時要多多陪伴老人,多多用影像記錄老人的日常生活點滴。

遺照的功能是“魂魄雖去,而音容不忘”,當子女留有關于老人的很多影像,這時有沒有遺照反而不是太重要的事了。《尋夢環遊記》說,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他被所有人遺忘。作為子女最最重要的是,不要遺忘家裡的老人。

陳子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