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筝,一直都是小孩子和女孩子喜歡的東西。在空曠的地方,或者在海邊的時候,我們總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放飛風筝,放飛風筝的時候就跟着放飛夢想一樣,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定的放松。那麼最早的時候,風筝是怎麼來的,是誰發明的呢?讓我們一起到民間藝術看看吧!
墨子(墨翟)把制風筝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筝。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鸢以窺宋城」。
最早的風筝并不是以紙制作,而是木制的。傳說中第一個風筝為“魯班”制作,稱之為“木鸢”,《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鸢,乘之以窺宋城”。
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說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鸢。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争,漢将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筝測量未央
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筝,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筝系人吹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于風筝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筝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将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筝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筝,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筝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筝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筝源于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
相傳“墨子為木鹞,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筝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筝;到了宋代,放風筝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鸢,日暮方歸。”
“鸢”就指風筝。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裡都有放風筝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筝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風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氣的飛行器。
本質上風筝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産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筝,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着:“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筝和火箭”。
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筝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筝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載:“五代李邺于宮中作紙鸢,引線乘風為戲,後于鸢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筝鳴,故名風筝。”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鸢”,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