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包羅萬象的客家文化習俗有哪些

包羅萬象的客家文化習俗有哪些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5-08 06:24:16

  客家人大多都是中原移民過來的,在發展遷徙的過程中,結合了一些土着少數民族的文化,因此成為了現在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你知道客家文化習俗有哪些嗎?類别有是哪些?本期的客家文化帶你去了解。

  客家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來的。客家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數民族,同時将其風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衆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别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生産風俗:

  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竈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産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曆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産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

  “二月竈”(農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争先恐後擔着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竈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産豐收。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

  由于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時候,一般由老人決定什麼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

  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裡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飼養的豬、鴨、鵝、魚上市。

  生活風俗:

  廣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來賓的客家人仍兩稀一幹,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飯。主食大米飯、大米粥,由婦女在早上煮好,涼冷,放進櫥櫃,粥白天吃,飯晚上吃。飯是倒出米湯後幹焖而成。他們不喜歡吃爛飯,故用此法煮飯。

  吃粥時,喜歡熟鹽拌粥。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一般豬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幹,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熱後,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蔥、醬、五香粉、味精。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白斬雞、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曬到半幹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打開食用。

  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節,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綠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醬、鹽制好。裹粽用粽葉。農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飯,放入糖,再用樹葉染成不同顔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餡制成的水煮馍。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湯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

  來賓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傳統的房屋為平房,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挂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上廳兩側是大寝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為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多留給長子住用。

  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竈王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且要點燈,說吉利話,一般要回自家吃飯;初二方可開懷痛飲,也是春節時期回娘家的日子。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

  清明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竈”,煮糯米飯殺雞拜竈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回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個節日。

  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内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熱鬧一番。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蔔丁的水煮馍。送竈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曆),也是一節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獲,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