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小九老師。
支氣管擴張屬于慢性疾病,患者一般會出現咳嗽、咳痰、咳血、呼吸不暢、胸部疼痛等情況。
本病病程多呈慢性經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概述
凡喉部以下,呼吸道的各部出血,經口咯出者,稱之為咯血。病情嚴重者,血從口鼻湧出,其主要危險是血之凝塊阻塞氣道,引起窒息,或大量出血而休克,此屬危急之症,必須及時止血、搶救。
本症多見于支氣管擴張和肺結核,其次見于肺膿瘍、肺癌,肺郁血及血液病患者,臨床可按本症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本症出于肺,故病位在肺,多由外感、肺有燥熱,或肺熱壅盛,或腎陰虧損,陰虛火旺,以緻損傷肺絡,迫血妄行,導緻咯血;亦有瘀血内阻,壅遏肺絡,引起血溢絡外而成咯血。
▲▲▲現代醫學認為支氣管擴張,是指支氣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損壞管壁,以緻支氣管擴張和變形,甚則咯血的一種病症。多見于青壯年。
辨證施治
本症臨床辨證,一般分以下三型:
1、肺熱壅盛型
▲症狀:咯痰帶血,量多鮮紅,口幹渴飲,舌紅苔黃,脈浮而滑數。
▲治則:清肺止血。以取手太陰、督脈經穴為主。
▲處方:魚際、尺澤、孔最、少商、大椎。
▲随症加穴:①口幹渴飲者,加液門、照海;②痰多者,加豐隆。
▲方義:本型為肺熱壅盛之證,故取肺經之荥穴魚際、合穴尺澤,以瀉肺之壅熱,而涼血止血;孔最為肺經之郄穴,少商為肺經之井穴,二穴配用,以清肺止血;大椎為六陽之會,取之以通陽洩熱。加液門、照海以生津止渴;佐豐隆以降氣滌痰。
2、陰虛火旺型
▲症狀:幹咳痰少而帶血,五心煩熱,口幹咽燥,夜寐盜汗,煩燥易怒,便秘尿赤,胸脅牽痛,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則:滋陰降火。以取手太陰、足少陰、手少陰、足厥陰經穴為主。
▲處方:尺澤、魚際、陰郄、太溪、行間。
▲随症加穴:①五心煩熱者,加勞宮;②口幹咽燥者,加照海;③便秘尿赤者,加天樞、陰陵泉。
▲方義:本型屬陰虛火旺之證,故取尺澤、魚際以滋肺陰、降虛火而止血;取陰郄以甯心斂汗;太溪以滋補腎陰,而冀金水相生;更取足厥陰肝經之荥穴行間,而瀉肝之郁火。配勞宮以瀉心包之火邪而除五心煩熱;取照海以生津潤燥而濟口幹咽燥;佐天樞、陰陵泉以通腑洩熱而療便秘尿赤。
3、瘀血内阻型
▲症狀:胸悶刺痛,咯痰帶血,或挾血塊,舌質紫暗、少苔,脈澀。
▲治則:行氣化淤。以取足太陽、任脈、手厥陰、手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處方:膈俞、膻中、内關、孔最、足三裡。
▲随症加穴:①胸中刺痛者,加郄門、太淵;②咯痰帶血者,加尺澤、豐隆。
▲方義:本型屬瘀血内阻之證,治當行氣化瘀。故取血之會穴膈俞,氣之會穴膻中以行氣機而化瘀血,内關具有寬胸、理氣、鎮痛之效;孔最善長涼血、止血、鎮痛作用;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除善治六腑諸疾外,還能消散胸之瘀血。若胸中刺痛甚者,則加郄門、太淵,以宣肺通脈,活血鎮痛;咯痰帶血者,則加尺澤、豐隆,以降逆滌痰,清肺止血。如此諸穴協用,共奏寬胸利膈,散瘀活血,理氣鎮痛之效,則咯血之症自可痊愈。
艾灸方法
采用艾條溫和灸:每次選取4~5個穴位,每穴艾灸10~15分鐘,每日一次,十次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1、适當進行鍛煉,增強抵抗力。
2、避免做重體力勞動,過度勞累可能引起咳血,加重病情。
3、加強營養,可以食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和高維生素的食物,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