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絕是晚清畫師沈蓉圃繪制于清光緒年間的工筆寫生戲畫像,用工筆重彩繪制而成。“墨彩如生,吹氣欲活”。就是對這的畫像的評價。内容是十三位着名的京劇演員。本期戲劇文化将為你介紹都是哪十三位。
《同光十三絕》是一幅工筆寫生戲畫像。該畫繪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醜角,均是畫家選擇的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徽調、昆腔的徽班進京後揚名的13位着名京劇演員。該畫原圖高約三尺,長有丈餘,所繪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須眉,真實細膩,通過繪畫中演員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飾之特點等,生動地展現出每位演員的人物性格特點,此畫的誕生又為研究京劇早期的服飾、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藝術特征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程長庚
(1811~1880),譜名程聞檄,字玉珊,号榮椿,乳名長庚。祖籍安徽省潛山縣河鎮鄉程家井,為程氏51代裔孫。清嘉慶十六年農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間入京,曾先後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百順胡同,享名後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緒年間曾掌三慶班,同仁尊稱其“大老闆”。工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餘出,擅演《群英會》《鎮潭州》《八大錘》《戰長沙》《華容道》《戰太平》《取成都》《龍虎鬥》《舉鼎觀畫》《文昭關》《捉放曹》等,亦能反串花臉《白良關》尉遲恭等。他與春台班餘三勝、四喜班張二奎,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傑出人才,雖比餘、張享名較晚,但其威望極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緒五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亥時殁,葬于彰儀門(今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妻室莊氏無後嗣,收養兩侄,一名章圃為養子,一名章瑚為從子。僅章圃入梨園,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僅長子章遵孔從藝,幼入李鐵拐斜街的小榮椿社,排名春德、與楊小樓(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着名小生程繼先,為俞振飛、葉盛蘭之師。
盧勝奎
盧勝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說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愛戲曲,常與劇界人士交往,因考試不中遂入梨園,初演即為程長庚賞識,約其入三慶班。入劇界後隐去真名,時張二奎正值紅極之時,便取“勝奎”為藝名。所演老生戲講究劇情戲理,尤擅孔明戲,有“活孔明”之譽。由于文化高,不僅熟讀史書,鑽研文學,且通透戲場,極善編劇,三慶班所演36本連台本戲《三國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貴征東事之《龍門陣》及《法門寺》(又名《郿塢縣》或《朱砂井》)等,據傳亦為盧氏所編。一生所編劇本,大都流傳至今。因劇本為一台戲之根本,故人稱其“盧台子”。可謂最早的京劇劇作家,為程長庚得力輔弼,盧乃醜角巨匠蕭長華之義父。
張勝奎
張勝奎(生卒年月不詳),又名張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餘三勝之法,嗓音雖不沖,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說白、做工。其念頗帶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義士一類“衰派老生”角色。如《徐策跑城》之徐策、《四進士》之宋士傑、《清風亭》之張元秀。亦能演醜角戲,所演《渭水河》之武吉,為人所稱道。
楊月樓
楊月樓(1844~1890),譜名久先,從藝後改名久昌,字月樓。其父楊二喜,為清道光年間徽班武旦演員。相傳鹹豐年間,二喜攜子由家鄉懷甯進京,于天橋賣藝,為“忠恕堂”張二奎賞識,遂聘二喜為教師,收久昌為弟子,排名玉樓,與俞玉笙(即俞菊笙,為俞振庭之父)為師兄弟。月樓體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儀表堂堂,有“天官”之譽。文以《打金枝》《金水橋》《回龍鴿》《五雷陣》等奎派戲見長。武戲《長坂坡》《惡虎村》《賈家樓》等為傑作。
因演《安天會》《水簾洞》《泗州城》的猴王孫悟空,故有“楊猴子”綽号。楊、俞為張二奎左膀右臂,一時有“忠恕堂文武雙璧”之稱。鹹豐末年滿師後,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華堂”課徒授藝。同治末年赴滬演出,轟動上海灘。張二奎過逝後,他被程長庚約入三慶班,光緒四年(1878)底,由程長庚呈請,楊月樓被保選為四品頂戴的精忠廟(梨園公會前身)廟首。程故後月樓接任掌三慶班達10年之久。光緒十四年十一月經張淇林保薦,與王楞仙同被選入升平署進宮承差。光緒十六年六月初一故于宣南右順胡同寓所,年僅47歲。在其彌留之際、托孤于盟弟譚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楊小樓)成才,并囑三元拜在譚氏膝下為義子,按氏家譜排名嘉訓,後成為一代國劇宗師。
譚鑫培
譚鑫培(1847~1917),譜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江夏縣大東門外田家灣。其父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為其獨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歲随父遷居京城,11歲入小金奎班習武醜,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闆”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後的事了。程長庚曾預言:“吾死後,鑫培必成大氣候。”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餘三勝,并向張二奎、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采衆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并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始人。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與孫秀華、陳德霖、羅壽山四人被選入升平署進宮承差,宮内藝名譚金培。1905年,豐泰照相館于琉璃廠的土地祠,為其拍攝了《定軍山》片段,該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無聲影片。百代唱片公司為其灌制了七張半寶石唱盤傳世,計《賣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園寄子》《烏盆記》《四郎探母》各一張,《洪羊洞》《戰太平》《慶頂珠》各半張。其弟子有王月芳、賈洪林、劉喜春、李鑫甫、餘叔岩5人。1917年5月10日晚8時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營1号寓所,享年71歲。葬于戒台寺栗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今譚門已是七代梨園世家。
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聞德堂”,位于宣南小安瀾營,後改“岫雲堂”,遂有“岫雲主人”之稱,小香為其藝名,有時亦寫為“小湘”。祖籍江蘇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于蘇州吳縣,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愛小生藝術,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後,投吟秀堂潘氏門下習藝,滿師後初搭四喜班,後入三慶班。能戲甚多,昆亂不擋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麗,故不演窮生。擅演《拾畫·叫畫》《驚夢》《喬醋》《奇雙會》《舉鼎觀畫》《玉堂春》《石秀探莊》《八大錘》《雅觀樓》《起布問探》《轅門射戟》《羅成叫關》《監酒令》《孝感天》《借趙雲》《鎮潭州》《取南郡》等,與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等合作演出連台本戲《三國志》,所飾周瑜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譽。清光緒三年(1877)賣掉房産,南返蘇州頤養天年。據曹心泉、王瑤卿等撰《徐小香專記》文載,徐氏故于民國初年(亦有說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兒,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雲,工昆旦與花衫。小香弟子頗多,以程繼仙最為神似。
時小福
時小福(1846~1900),原名慶,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号贊卿,乳名阿慶。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豬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順胡同,祖籍江蘇吳縣,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歲随父母來京,後入四喜班名旦鄭秀蘭之“春馥堂”從徐阿福習昆旦兼皮黃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極富情韻,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能戲極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譽一時。與孫菊仙、穆鳳山合演《二進宮》一時無雙。亦能演小生戲《孝感天》《雁門關》《打金枝》等。常于春台、四喜、三慶各班演出。曾一度繼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與孫菊仙、李燕雲、李連仲四人同被選入升平署進宮承差。曾以旦角演員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中年後于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頗多,均以“仙”字排名,其着名者有張雲仙、張紫仙、吳菱仙、吳藹仙、陳霓仙、陳桐仙、王怡仙、江順仙,此“八仙”與其師時小福同樣嗜酒,且均海量,人稱“醉八仙”。每年重陽日,此八位弟子必來師府祝賀,人稱“八仙慶壽”。據傳小福演戲常以白酒飲場。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國聯軍兵擾驚吓,于農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年55歲。後葬于永定門外。其女為陳德霖繼室;四子時慧寶,為着名老生,亦是梨園界的書法家,位于櫻桃斜銜的“北京梨園公益會”之館額“梨園新館”及門楣上的“梨園永固”即為其所書,至今尚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