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劇僅是看名字就能看出這是緊鄰生的戲曲劇種,吉劇也是漢族的傳統劇種之一,在吉林省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凡事劇種的出現都一定會有着創始人。本期戲曲大全一起了解吉劇創始人有哪些。
吉劇是吉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遼甯、黑龍江、内蒙古自治區的一些地區。它是在建國後在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劇種,因其誕生于吉林省的省會長春而得名。1958年,周**提出東北應發展自己的戲曲劇種,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1959年初,吉林省在東北二人轉曲藝形式的基礎上創建了吉劇。
随後建立了吉林省吉劇團,進行新劇種的實驗工作,提出“不離基地,采撷衆華,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方針。從1959年至今,成為省内外群衆喜愛的劇種,現已發展到15個吉劇團。
吉劇共創作改編和排練演出了近二百個大、中、小劇目,吉劇的代表性劇目有《藍河怨》、《桃李梅》、《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搬窯》以及《江姐》、《雨夜送糧》等。其中《包公賠情》、《燕青賣線》和《桃李梅》,于1980年先後攝制成影片。
那炳晨,黑龍江省甯安人。吉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一級作曲家。1950年東北大學畢業後,在長春市文工團、長春市文化局音樂工作組、吉林省戲曲學校、吉林省吉劇團和吉林省藝術研究院從事二人轉理論研究和音樂創作工作,是吉劇創始人之一、二人轉音樂的開拓者。
他講學遍及東北,可謂桃李滿天下,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獲得了世紀藝術金獎、長白山文藝成就獎、二人轉終身藝術成就獎。現正為國家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二人轉九腔十八調的來龍去脈》課題專着、專論,研究着作中。由于創作和研究成果累累,1992年起被批準為政府特殊津貼的享受者。
吉劇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轉的五功,即唱、扮、舞、說(口說)、絕(手絹兒、扇子等絕活)的基礎上,采撷其它劇種的長處,逐漸形成的。手絹功是吉劇的特長。吉劇中長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轉的手絹和長綢子舞的技巧。
吉劇的表演繼承了二人轉的腕子功、肩功、腰功及步法,同時在二人轉的五功唱、扮、舞、說(口說)、絕(手絹兒、扇子等絕活)的基礎上,采撷其它劇種的長處,而逐漸形成的。吉劇擅長于運用手絹功、扇子功和水袖功,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