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揚眉
2013年,一國際著名出版集團找到擔任《能源化學(英文)》主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包信和,坦露“聯姻”意向,希望《能源化學(英文)》加入該集團,并承諾會讓期刊得到迅速發展。
這是一個期刊發展的大好機遇。然而,包信和婉拒了這一提議。他說,“要讓這本刊純粹地屬于中國。”
2015年,《能源化學(英文)》選擇與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學出版社)合作,共同提高期刊質量和影響力。
這本期刊保留了國有版權,作為國際上第一本能源化學領域的學術期刊,與我國能源化學新興學科共同發展。
一直以來,《能源化學(英文)》“内外兼修”,以“為新興學科能源化學提供國際一流的交流平台,以促進能源化學領域的知識創新和學術交流,加速能源科學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為核心目标,朝着我國乃至世界能源化學領域認可的學術期刊邁進。
“純粹”的國産刊
選擇與國内科學出版社合作,《能源化學(英文)》走的是一條大膽而“冒險”的路子。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英文期刊選擇與國外期刊出版商合作出版。
同時,許多期刊是作坊式單刊,或者采取三五本期刊為一個編輯部的運行模式,運營制度、人才培養和出版機制上落後于國際水平。
大連化物所與出版社嘗試摸索一條新路子——研究所充當期刊學術定位和質量提升的決策者和執行者;
出版社在期刊經營和整體流程管理上更像是“大家長”,促進并保障期刊高質量、快速出版,以集團化運營優勢促進期刊各流程人員分工的專業化,解決了單刊作坊式運營産生的問題。
事實表明,這條新路子使得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節節攀升,給了能源化學界更多鼓舞和信心。
張進濤就是其中之一。
2015年,他學成歸國,被聘為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并開展獨立科研工作。
兩年後,他的團隊在電催化儲能界面電化學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希望把文章發表在國内高水平期刊上。
在同行介紹下,他在衆多期刊中選擇了《能源化學(英文)》。
“對于科研人員來說,将創新成果及時發表出去,且發表在一本更合适的雜志上,得到大家尤其是同行關注,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
張進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而《能源化學(英文)》屬于國内能源化學領域的優秀期刊,備受同行關注,而且審稿、發稿迅速,對當時的我來說非常合适。”
科學出版社作為一個綜合性專業科技出版群體,與《能源化學(英文)》優勢互補。
雙方認為,這一合作加速了期刊向世界一流邁進,同時也符合中國科學院倡導的期刊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模式,并起到了示範作用。
“雙方合作辦刊是基于中國特色的科研模式和國際化的辦刊流程,創辦中國特色的國際化一流期刊,為中國學者搶占國際科研話語權打下堅實基礎,為我國及世界能源化學研究提供世界一流的學術交流平台。”大連化物所科學傳播處處長關佳甯表示。
高質量吸引國際稿源
“科學家都願意把最傑出的成果發表在該領域的世界一流期刊上,因為其彙集了學科最新、最重要的知識。《能源化學(英文)》要打造成為能源化學領域的旗艦期刊,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一流平台。”期刊副主編、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張強告訴《中國科學報》。
但一流平台如何建?如何跟上國際出版“節奏”且做出自己的特色?這并不容易。
《能源化學(英文)》堅持的第一條就是好的出版聲譽。事實上,出版聲譽也是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的核心價值追求。
稿件質量是期刊出版聲譽的關鍵。張強介紹,影響因子隻是期刊綜合指标數據之一。
《能源化學(英文)》在接收稿件時考慮的最關鍵因素是論文的重要性、對能源化學的帶動作用。
“好的出版聲譽能夠吸引代表性研究工作。這個過程體現了一種話語權。這種話語權代表了該期刊對應的學術共同體判斷一項研究是否重要、是否在該領域有顯示度和影響力。中國期刊需要更多高質量論文,要努力在國際上樹立權威、掌握話語權。”
在發展初期,由于期刊質量較低,甚至不被認可,編輯部隻能靠提供快速、優質的出版服務吸引研究者貢獻高質量稿件。
為了鼓勵更多學者将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優秀創新成果在高影響力學術刊物上優先發表,《能源化學(英文)》提供了“綠色通道發表代表作”出版模式,讓科研工作者以VIP待遇發表他們的代表作,盡快向世界同行展示前沿研究結果。
“投稿之後一周就收到了返修意見,神速!”清華大學博士生沈馨說。
2018年11月,在導師指導下,她在锂金屬電池材料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由于同一領域國際競争激烈,她和課題組都希望快速呈現研究成果。
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編輯部和編委們的認可,通過“綠色通道”進入審稿階段,從投稿到修改再到刊發僅用時一個月。
如今,“求”稿現象越來越少。能源化學領域的學者紛紛主動投稿、投高質量稿。
2020年,《能源化學(英文)》來稿3800多篇,是2013年更改刊名時的11.3倍。從2017年SCI影響因子2.59到如今的7.2,在各方面表現出強勁的可持續增長趨勢。
當前,《能源化學(英文)》吸引了許多來自發達國家的文章,稿件來源已經完成了從5年前以中國、伊朗、印度為主向以中國、美國、韓國、印度、歐洲為主的轉變;來稿方向從以前單一的化石能源轉向新能源體系。
2020年出版稿件下載率前5名的國家分别為中國、韓國、美國、日本、英國。
優質稿件越來越多,《能源化學(英文)》的門檻越來越高,優秀學者的稿件不完美時也會被拒稿。
常有投稿人反饋:“在《能源化學(英文)》發表不容易,專家總是抓住關鍵點探讨,審稿意見好長啊!”
順勢而為赢得未來
誰能想到如今能源化學領域的TOP期刊,20年前曾“合刊”出版。
《能源化學(英文)》建刊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其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于1992年創辦的《天然氣化學(英文)》。
作為一本國産英文刊,《天然氣化學(英文)》并不被學界看重,甚至一度幾欲“停滞”。
“稿源嚴重不足,來稿質量很低,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編輯部主任張麗娟告訴《中國科學報》。
後來由于該所整體轉企,同時,包信和成功申請到“天然氣、煤層氣優化利用的催化基礎”這一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期刊和編輯部就此轉到了大連化物所。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能源化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也開始興起,包信和意識到隻有“天然氣”可能不夠。
經過兩年多籌備,《天然氣化學(英文)》于2013年正式更名為《能源化學(英文)》。更名後,編委和編輯部主動出擊約稿,努力做好出版過程中的各項“服務”工作,在學術會議上宣傳提高期刊影響力,讓期刊得以快速發展。
“小小”刊名的改變意味着整體方向的變化,意味着期刊将涵蓋能源化學領域全部前沿研究和信息,具有全新的面貌和風格。張麗娟說,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轉折點,也為期刊後來的成績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流期刊離不開的一流力量
國際一流期刊,一定有一流的主編、編輯團隊和出版運營模式作為堅強後盾。《能源化學(英文)》走到今天正得益于此。
向國際期刊出版模式靠攏,期刊堅持國内外雙主編,堅持組織國際化專刊、國際化編委隊伍,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采用國際一流投審稿平台、出版流程以及新媒體等,創造條件打造國際一流的出版方式。
為了讓作者更加充分地享受到學術期刊快捷、高效的出版服務工作,《能源化學(英文)》選擇了在Elsevier上生産和出版。這提升了其國際影響力,《能源化學(英文)》相繼被EI、SCI收錄。
在主編的精準定位下,副主編和編委們盡可能對送審稿件提出建設性意見,讓作者更好地提高稿件質量,提高期刊影響力。
有位作者曾“無奈”地向編輯部抱怨,“你們期刊的審稿人太負責了,我的審稿意見回複有27頁之多。”
此外還有同樣重要的一群幕後工作者,那就是編輯。他們負責審閱、修改、校對等工作,編校文章語言、圖表格式等。
包信和表示,過去,國内對編輯部的支持力度有限,對優質稿源的吸引力較小。
如今,期刊招納了新的年輕專職編輯,編輯部變得更有活力。更重要的是,編輯相當于紐帶,與作者交朋友,讓他們願意把重要的新知識發布到平台上。他們促進溝通,推動作者與審稿人通過多維度對話達成共識。
“編輯作為紐帶能夠傳遞魅力。”張強說,通過文章将期刊的魅力傳遞給作者、傳遞給讀者,在能源化學學術共同體産生影響力。
期刊發展是一個長線流程,需要國際化編輯隊伍及多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不斷為之蓄能和發力。
世界一流期刊發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能源化學(英文)》正“乘風破浪”。
“作為我國本土學術期刊,要進一步聚焦目标,積極搶占我國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的首發權和優先權。持續紮實提升期刊影響力和吸引力,使其在我國科技原始創新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關佳甯說。
期刊簡介
《能源化學(英文)》(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由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同主辦,現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包信和和意大利墨西拿大學教授Gabriele Centi共同擔任主編。
編輯部分别設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雜志社。
期刊主要報道化石能源、電化學能、氫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轉化等與化學相關的創造性科研成果,2019年SCI影響因子7.216,Q1區,中科院分區化學大類1區;是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計劃重點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目前,初步形成了“出版數量、出版質量和國際影響力”同步提高的良好發展态勢。
《中國科學報》 (2021-02-19 第1版 要聞 原标題為(《能源化學》:勇闖“純粹”新路))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