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别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别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有類似三弦的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于懷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現代三弦是在傳統三弦基礎上改進而來,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别于1960年和1980年研制成功,故而得名。
三弦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為琴頭、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弦軸、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馬和琴弦等組成。多呈鏟形,是三弦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紋飾,中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弦軸孔,三個弦軸置于琴頭兩側。琴杆為半圓形的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闆,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弦的共鳴箱,它是在略帶橢圓形的鼓框上兩面蒙以蟒皮而成。琴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絲弦或鋼絲弦,從高音弦起依次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殼上,另一端分别卷繞在三個弦軸上。
琵琶:
琵琶,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是撥弦類弦鳴樂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繩、鋼絲、尼龍制成。頸與面闆上設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曆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比”指“琴弦等列”。
“巴”指這種樂器總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觸人體相異。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